二战台风行动:苏军为何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遭遇重大失利?
二战台风行动:苏军为何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遭遇重大失利?
1941年9月,苏德战争中的台风行动是二战苏德战场最让人意外的战役之一。德军在一个月内俘虏苏军67万多人,这场战役为何会以如此悬殊的战果收场?本文将从德军的兵力部署、苏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941年9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期待已久的莫斯科进攻作战总算打响了,虽然这场战役被希特勒拖延了一个多月,但参与作战的兵力却远远多于8月份的130万人,连同新补充的第4装甲集群一起,德军总兵力达到了180万人,这是二战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动用人数最多的一次作战。
不过,让德军没想到的是,战斗打响仅一周时间,苏军就有6个集团军被围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这可是苏军西方面军、预备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三个作战集团的精锐,因为这三个作战集团总作战兵力也才15个集团军,是斯大林趁德军进攻基辅时为防御德军进攻莫斯科所作的充分准备。
那么,即使德军的进攻具备快速机动的优势,加上防御一方肯定比进攻方损失要大的客观事实,苏军为什么会那么不经打呢?换句话说,继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几场大的包围战后,苏军仍然陷于德军的合围战术,到底是苏军缺乏指挥人才还是战略战术技不如人呢?从战后总结的角度看,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科涅夫、布琼尼和叶廖缅科这三个方面军指挥员缺乏整体作战意识,战场上出现了各唱各的调,让德军从各方面军的结合部找到了纵深打击的空间。
实际上,德军虽然号称有三个装甲集群的强大机动优势,但经过南下和北上的折腾,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增援基辅包围战回来后,也是损失严重,全靠两个主力装甲师支撑门面,到台风行动展开时,第2第3第4三个装甲集群加起来,坦克总数也才1000来辆,比苏军预计的1700辆差距太大。而就科涅夫指挥的西方面军来说,他们是阻击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主要力量,但坦克数量也只有479辆,而且其中只有45辆是新配备的T34坦克,从装甲对比来说,科涅夫打不赢也是有情可原的。
但关键问题并非德军的装甲占有优势,而是苏军西方面军加预备方面军有差不多12个集团军的总兵力,与德军的第4第9集团军好有一拼。但让科涅夫没想到的是,战斗打响仅一周,他的3个集团军连同预备方面军的3个集团军都被德军包围在维亚济马地区并全部被歼,这还不算,古德里安趁胜向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出击,又有两个集团军被围歼,两场包围战打下来,德军光俘虏就达到了67.3万人,比基辅包围战的战果还要强一些。
那么,苏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失误呢?一方面,苏军统帅部轻敌了。早在9月20日,科涅夫就向斯大林汇报了德军的进攻准备情况,但斯大林直到27号才下达总预警命令,就一个星期时间,苏军的防御准备来不及了,还没等西方面军把340公里的防御阵地布置好,德军的台风行动已经展开了。
另一方面,苏军的预备方面军根本就没做好应战准备,除了德军从两个方面军的结合部冲进苏军纵深外,预备方面军根本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帮忙,原因就是方面军之间缺乏必要的无线通信联系,由于怕泄密,全靠人力通信传达作战指令和协调战役部署,既费时间又耽误大事。而在德军包围维亚济马的同时,古德里安迅速对布良斯克方面军展开围歼,由于8月23日古德里安受命南下基辅时,负责阻击第2装甲集群的正是叶廖缅科,可以说两人见面都知道对方的战术打法,但叶廖缅科并没因坦克不足而改变灵活战术,仍然下令严防死守,结果被古德里安包了饺子,两个集团军连同方面军司令部全都落入古德里安的口袋阵。
实际上,对德军的围困战,苏军有突出重围的机会,原因是德军的战线设得太长,又采取的是钳形攻势,而且德军也遭遇到两个不利的因素,一个是泥泞道路制约了德军的轮式车辆行军,造成德军步坦脱节,让苏军有侧翼打击的机会,后续苏军近卫第1步兵军之所以打得好,就是利用了这个优势,从树林和各个有利地形将古德里安的第4装甲师几乎打残了。另一个就是苏军的打法太教条了,为了执行斯大林不准后退的命令,苏军宁可用步兵跟坦克硬拼,也没有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导致德军不需要寻找战机,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冲,导致苏军成建制被围歼。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正是由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场包围战的失利,斯大林才在10月13日下达了莫斯科党政机关东迁古比雪夫的命令,而在前一个星期,他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战场派到莫斯科,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苏军缺乏战场指挥人才的困境,从而为打赢莫斯科战役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