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基建工程兵赴深圳
两万基建工程兵赴深圳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组建于1966年8月1日,周恩来总理曾勉励他们“能工能战,能文能武,以工为主”。部队最多时有三十二个支队(师),共四十九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承担着冶炼、煤炭、石化、水电、交通、铀矿地质和矿山、首都地铁和市政建设、水文地质、黄金地质、通讯保障等经济及国防工业建设任务。从北国边疆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天山深处,在城镇乡村、戈壁沼泽、高山峻岭、林海雪原,他们风餐露宿,南征北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编时,基建工程兵部队共完成大中型建设项目160多个,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基本情况
中共中央决定1966年8月1日开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1983年11月撤消,只存在了17年。基建工程兵部队最大建制是师(支队),分为建筑安装施工部队、水文地质部队、铀矿地质矿山部队、黄金地质勘探生产部队、基建工程支队等。
基建工程兵组建的16年间,先后担负了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单项工程132项,工业和民用建筑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所属的水文地质部队共完成水文普查面积224万多平方公里,钻井工作量近80万米,查明了我国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面貌和地下水资源。黄金、铀矿、地质等部队也都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1月,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水电、交通、黄金部队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基建工程兵的一部分转为北京、沈阳、兰州等大军区的给水工程团。
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是陆军的一个兵种,主要担负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施工的任务。
基建工程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兵种,它的组建与部队的作战、训练并无直接的关系,而是为了工程建设。1966年8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其直属的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使其成为一个职业化的施工队伍,以解决地方施工队伍在其施工期间因家属拖累较大、跨区调动困难等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在中共中央作出组建基建工程兵的当年,即分别在冶金部、煤炭部、水电部、化工部、建工部、交通部等中央各部直属的施工队伍中抽调有关人员,组建了第一批基建工程兵部队。基建工程兵组建后,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部队不使用国防经费,而是实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又多了一个兵种,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建设中又多了一支生力军、突击队。
在第一批基建工程兵组建之后,中共中央于1971年至1979年,又先后组建了铀矿地质和矿山、水文地质普查、北京地铁和市政建设、战备通信、黄金地质等部队。随着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不断增加,中央开始着手组建基建工程兵的领导机构,以解决部队的统一指挥和领导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经中共中央的批准,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于1978年1月正式成立。到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共辖有10个军级或相当于军级建制的指挥部、32个师级或相当于师级建制的支队、5所技术学校、150多个大队或团,总人数约50万人。
基建工程兵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在部队建设上仍贯彻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基建工程兵的建设方针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自组建以来,基建工程兵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在工程建设中,基建工程兵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以顽强拼搏、勇于创业的精神,相继完成了湖北省化工厂和化肥厂、陕西省桑树坪煤矿、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公司以及潘家口水库等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重点单项工程130多项;探明了一批铀和黄金矿床;完成了北京地铁第二期工程,为北京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建起了大批教学、科研楼房以及民用住宅;完成了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220余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填补了国家雪线以下350万平方公里中最艰苦地区的大面积水文地质空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修筑和改造秦岭、天山、川藏和青藏等公路2300公里;参加了河南省抗洪救灾和辽宁、河北等地的抗震救灾斗争。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基建工程兵部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以“雷锋式好干部”姚虎成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于同年8月作出了《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基建工程兵大部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水文地质部队转隶有关军区;战备通信部队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水电、交通、黄金地质部队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被撤销。至此,作为一个兵种的基建工程兵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使命。
两万基建工程兵赴深圳
1979年4月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对当时广东省领导人说的那句话至今震聋发聩:“还是办经济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钱,你们自己去搞,争取杀出一条血路来。”于是便有了祖国南海边的“那个圈”。当时,设立经济特区在中国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这个伟大的决策,凝聚了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从此,深圳这个临近香港的边陲小镇历史性地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
一阵炮响,一声春雷,深圳这个贫穷的边陲小镇顿时在沉睡中醒来,这片荒凉的土地,一时间成了一个热闹的建设工地。但是当时的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全地区只有一个700多人的集体性质的建筑公司,一个10多人的建筑设计室,三个水泥厂,一个红砖厂,一个石灰厂,大型的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市委、市政府把特区建设工作的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详尽的汇报。为了保证深圳城市建设大规模地快速推进,中央决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一部开赴深圳,支援特区的开发与建设。
深圳第一批拓荒者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五个建制连共1041人组成先遣团,从鞍山市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序幕。
本文原文来自ifens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