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端
胡福明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
1977年,在南京大学狭小的办公室里,胡福明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他正在撰写的,是一篇即将震动中国思想界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胡福明和同事们一起庆祝,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二次解放。然而,1977年2月,“两个凡是”出来了,拨乱反正变得寸步难行。胡福明认为“两个凡是”是阻挠拨乱反正的根本症结,只有将其破除,中国才能前进。胡福明作为一名哲学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理解,他暗下决心,要正本清源,恢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
1977年7月,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陪夜时,他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带到医院,在昏黄的灯光下,他翻阅着堆积如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到《毛泽东选集》,逐字逐句寻找理论依据,在泛黄的稿纸上写下一行行文字。为了让论证严谨、有力,他反复斟酌每一个观点、每一处表述,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伴着嘈杂的人声,摊开稿纸继续修改,周围的喧嚣丝毫未影响他的专注。在病房走廊的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累了,就用几张凳子并起来,睡一会儿。随后,又伏在凳子上草拟详细提纲。七八千字,前后修改了三次,写成后改,改了又抄。五天后,妻子出院了,提纲也大致写成了。
1978年4月下旬,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全国第一次哲学研讨会,胡福明参会。那段时间,胡福明的日子在忙碌中度过,白天开研讨会,晚上修改文章。随着哲学讨论会的结束,胡福明直接搬到了《光明日报》招待所。在这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最终打磨中。《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对这篇文章寄予厚望,几次亲自前来探望胡福明。两人相对而坐,认真探讨着文章的每一处细节。杨西光从编辑的专业视角和媒体传播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胡福明则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将这些建议迅速融入到后续的修改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党校的孙长江、吴江等理论界的资深人士也加入到了文章的斟酌修改工作中。他们与胡福明通过书信、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共同为这篇文章出谋划策。大家围绕着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经过多轮的思想碰撞与精心雕琢,终于在4月27日,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定稿。那一刻,胡福明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篇文章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即将被推向时代的舞台。
为了让文章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出版方精心策划了发表流程。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率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刊出,篇末特意注明“《光明日报》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做了些修改”。这一刊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第二天,即5月11日,《光明日报》以头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文章。文章一经见报,便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篇文章的重大价值,当天便全文转发,将文章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紧接着,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也纷纷转载。至此,这篇文章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它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文章指出,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僵死的教条。
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此拉开了序幕,解放思想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观念和做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胡福明和他的文章,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关键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这篇文章遭到了“两个凡是”派的强烈反对。汪东兴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砍旗”之作,他们认为文章否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会导致人们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在这时,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站出来,坚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胡福明说:“文章的理论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我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把它写了出来。时代是思想之母,这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为历史转折服务的,我写了这篇文章,来推动这个历史的大转折,只能说摇旗呐喊,这个作用我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