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选修课也有“黄牛”?选课当有托底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选修课也有“黄牛”?选课当有托底机制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58311

最近,某高校被曝学生恶意抢课卖课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有该校在校生通过社交平台反映,学校公共选修课(即通识选修课)课程遭高年级学生抢课并转卖,叫价从几十元、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这样匪夷所思的情况引发舆论关注。对此,涉事高校教务处发布通知称,将采取增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等措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同时将联合相关部门,对恶意“占课”“霸课”等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进行调查。该校教务处老师表示,“对于网上流传的卖课行为,我们正在调查阶段,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谁能想到,个别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竟然“衍生”成了一门生意。以往,在关于高校学生选课的话题中,“秒杀热门课程”是引发公众讨论的热点,没想到,这次的“热点”竟然升级成了“抢课转卖”。而从媒体的报道看,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2017年就有媒体关注到了这样的现象,只不过当时的价格还没有这么离谱,“热门课程的价格在50元—100元不等”。

高校出现“课贩子”,理当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抢课卖课现象的滋生,反映的其实还是学校课程资源配置不足以及管理机制是否顺畅等问题。

一方面,相关课程供不应求,反映出学校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间的不匹配,也未能为没有选到课程的学生建立托底机制;另一方面,选课系统在规划上可能存在的漏洞也未能防止此类投机行为的发生,为个别学生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提出:学生之间选择互相买卖课程,那学生的选课信息如何同步进入教务系统的,尤其是有的公共选修课可能还涉及跨学院、跨专业交易;还是说这种卖课可以不经过学校的教务系统就可以为选择买课的学生加上学分?舆论场上的这些疑问以及其中所暴露的问题都值得涉事高校予以重视。

必须承认,增开课程、严查违规,无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第一步,但高校显然还需要从根本上优化选课制度,同时强化技术监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更为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获取学习资源。后者无疑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

从媒体报道看,现实中,存在买卖选修课程的高校只是极少数,那些选课机制相对完善、针对未能选满所修学分课程的学生建立托底机制的高校,显然也不在少数。因此,相关高校不妨在进一步理顺本校选课机制的基础上,适时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

大学生在进行英语考试。新华社发 张文魁摄

尤其是针对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高校教务处等部门不妨进一步细化选课机制,不必搞“一锅烩”,而是分年级、分学院甚至分专业进行精细化管理,针对不同学院、年级、专业的学生留出不同比例的课程名额。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做好前期的课程资源规划工作,让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丰富一些,让学生多些选择空间。

换言之,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选课机制,高校行政部门要在课程的精细化设置和选课系统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同时要加强与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方能持续做好选课工作,杜绝出现学生“页面都点不进去”的现象出现。

说到底,高校的选课工作中被曝出现抢课转卖的“课贩子”,还是学校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因此,及时堵住相关漏洞,是当前最为紧要的工作。而学校的行政部门在作出相关决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前期积极征求多方意见,如此,也是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漏洞上一层保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