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劳动者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路径
跨性别劳动者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路径
跨性别者,指的是自我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派的性别不一致的人。他们可能通过性别重置手术、变装等方式来达到内心性别认同和社会性别角色的和谐。然而,在就业过程中,跨性别者常常面临各种歧视和挑战。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跨性别劳动者所面临的就业歧视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法律规制路径。
资料照片
案例分析:全国首例性别置换劳动争议案
高某某系A公司技术部产品总监,因患有易性症需要手术治疗,其通过微信向领导请病假后,进行了男转女性别重置手术。A公司以高某某连续旷工为由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高某某认为其已经履行请病假手续,不构成旷工,A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之原因系就业歧视,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故起诉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法院经审理认为,A公司明确表示高某某原担任的产品总监岗位与性别无关,高某某提交出院小结等证据证实其身体条件完全可以开展工作,并表示即使其岗位被替代,其亦可以接受其他岗位。故法院判决A公司应继续与高某某履行劳动合同。
该案是官方认证的全国首例因劳动者性别置换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入选全国法院系统年度优秀案例,被评为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案例。该案判决书确立了以下裁判规则:
- 跨性别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不受就业歧视的权利
- 用人单位不得基于就业歧视的原因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决定
- 就业歧视的原因不构成阻碍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情形
跨性别劳动者面临的就业歧视
对于跨性别劳动者来说,面临就业歧视的风险会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跨性别者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具体而言,首先是应聘阶段的“人证不符”问题,每当跨性别劳动者以自己心理认同的性别外貌出现在面试场合,即使应聘者能力达到企业的招聘要求,企业往往还是存有顾虑,最终没有下文。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性别置换手术的人来说,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对于学历信息的修改规定十分严格,在学历信息得不到及时修改,而跨性别者又已经转换性别之后,面临的将是学历作废的困境。在此情况下,跨性别者可能因此选择从事不需要学历的体力劳动工作,或以更低的学历求职。
其次,就算跨性别劳动者有惊无险通过面试开始正式工作,也会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性别焦虑。一方面,他们会尽可能通过变装、服用激素等方式符合自己的心理性别;另一方面,为了融入所在环境,跨性别劳动者又要勉强自己遵照心理性别和相应外貌参加工作,并且时刻担心自己的另一面被同事、老板发现而遭受异样的眼光,或者就此被辞退。
最后,即使跨性别劳动者在职场中真正遭遇了就业歧视,事后救济也十分有限,不仅因为他们遭遇的就业歧视多为隐性歧视,为举证与维权带来了困难;也因为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制定仍处于二元性别的框架之下,法院审理中也很难支持就业歧视的主张。
跨性别劳动者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路径
首先,在制度建设层面要坚持立法先行原则。正是由于我国目前缺失禁止性别认同歧视的法律规定,才造成企业辞退理由中的这一类歧视因素很难被认定,这也是众多跨性别者面对就业歧视选择不起诉的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在相关法律中对跨性别者的权益加以强调,明确禁止就业领域中基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歧视。相关人士正在为此作出一些尝试,多名人大代表提交的《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提案,其中对于就业歧视的相关定义为“直接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民族、种族、性别、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残障、体貌特征、年龄、健康状况、婚姻和生育状况、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犯罪记录、学历、基因记录等因素对劳动者给予区别对待,取消或损害就业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能够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让跨性别劳动者实现有法可依,才是对这一群体最直接、最完善的保护。
其次,法院审理跨性别劳动者被歧视性解除劳动关系的案件过程中,即使我国现行立法没有相应明确规定,也应遵守我国缔结的各类国际条约中所强调的不得基于性别等任何因素区别、排斥或特惠,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更何况,上述的全国首例因劳动者性别置换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为此类案件的审理确立了良好的裁判规则,此后的司法实践按图索骥就可收获良好的社会效果。
再次,企业管理者应当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就像北京二中院在裁判最后所写的“……表达性别身份……这种重新审视和认识或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包容,我们也确有必要逐渐转变我们的态度。”在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跨性别劳动者人数并不稀少,企业应当抛开偏见,以更包容的姿态接纳员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员工培训,特别是参与招聘和选拔的人员,以及各级监督者和管理者,帮助他们增强意识,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反对性别认同歧视。
最后,对于受到性别认同歧视的劳动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在遭受歧视时,勇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位跨性别劳动者都有平等就业不受任何就业歧视的权利,但也一定要遵守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例如按时出勤、履行正常请假审批手续等,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