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种植物——天麻(神草)
每天认识一种植物——天麻(神草)
天麻,又名神草,是兰科天麻属植物。它不仅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等功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天麻的别称、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其丰富的功能作用。
别称
赤箭、离母、鬼督邮、神草、独摇芝、赤箭脂、定风草、合离草、独摇、自动草、水洋芋、白龙皮。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100厘米,有时可达2米;根状茎肥厚,块茎状,椭圆形至近哑铃形,肉质;茎直立,橙黄色、黄色、灰棕色或蓝绿色,无绿叶,下部被数枚膜质鞘。总状花序长5-30(-50)厘米,通常具30-50朵花;
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1.4-1.8厘米,宽8-9毫米。
花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以种子繁殖或者块茎繁殖。
天麻在中国分布较为广泛,产吉林、河北、甘肃、江苏、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尼泊尔、不丹、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至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山地,一般生于海拔400-3200米的疏林下。
喜凉爽、湿润的环境,当地温超过30℃时,便停止生长。天麻适应力强,在一般土壤中可生长,以质地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为宜
功能作用
一、药用价值
药材来源:根茎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
冬、春两季采挖,冬采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采者名春麻,质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泥土,用清水泡,及时擦去粗皮,随即放入清水或白矾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无白点时为度,取出晾干,晒干或烘干。
炒天麻: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将片倒入,炒至微黄色为度。
天麻也是一种常用的保健食品,经常被用来作为煲汤的佐料
中药药方
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肉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川芎)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
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天麻半两,芎藭(川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济方》天麻丸)
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二两,地榆一两,没药三分(研),玄参、乌头(川乌)(炮制,去皮,脐)各一两,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 麝香、没药细研外,同捣罗为末,与研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麻丸)
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两。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经七日,每服温饮下一小盏。(《十便良方》天麻酒)
治风湿脚气,筋骨疼痛,皮肤不仁:天麻(生用)五两,麻黄(去根、节)十两,草乌头(炮,去皮)、藿香叶、半夏(炮黄色)、白面(炒)各五两。上六味,捣罗为细末,滴水丸如鸡头大,丹砂(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天麻丸)
治小儿诸惊:天麻半两,全蝎(去毒,炒)一两,天南星(炮,去皮)半两,白僵蚕(炒,去丝)二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天麻子大。一岁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荆芥汤下,此药性温,可以常服。(《魏氏家藏方》天麻丸)
治高血压 天麻5g,杜仲、野菊花各10g,川芎9g。水煎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治腰脚疼痛 天麻、细辛、半夏各二两。上用绢袋二个,各盛药三两,煮熟。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世传神效名方》)
治风湿麻木瘫痪 天麻、扭子七各30g,羌活、独活各5g,白酒(40度)500ml,浸泡7日。早晚适量服用。(《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治风疾癞病,遍身生疮 天麻七钱半,荆芥三钱半,薄荷三钱半,白花蛇四两(酒浸)。上为细末,好酒二升,蜜四两,石器中蒸成膏子。每服一盏,温服,日三,煎饼压下。急于暖处令汗出。(《医垒元戎》)
内服: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研末吞服,每次11.5g。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