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脚上长的硬疙瘩,除了鸡眼,还可能是它,会传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脚上长的硬疙瘩,除了鸡眼,还可能是它,会传染!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18782

在日常生活中,双脚承载着我们穿梭于各个角落,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其中,鸡眼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行走,还可能带来疼痛。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鸡眼的成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困扰。

鸡眼是什么?

鸡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凸起于皮肤表面的疙瘩,形态上与鸡眼相似。从图片可以看出,鸡眼的基本特征是皮肤角质层的局部增厚,形成圆形的疙瘩或小肿块。这种角质增厚的特点是中央位置较硬,周围较软,有时伴有发炎现象。挤压或触摸时,尤其是走路和穿鞋时,鸡眼通常会引起疼痛,这是因为鸡眼的中央核心压迫到下方的神经结构所致。

鸡眼的原因

鸡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摩擦和压力。具体来说,是由于重复、长期的摩擦或压力导致的慢性皮肤反应。鸡眼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开始时可能只是轻微的皮肤增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压力和摩擦会使得这一区域的皮肤角质层进一步增厚,最终形成中央发硬的圆锥形突起,并伴有疼痛。

鸡眼主要出现在脚上,尤其是脚趾头和脚底,这两个部位是常见的着力部位和易摩擦部位。根据其特征,鸡眼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

  • 硬鸡眼:通常出现在脚底和脚趾头的上方,角质层更为坚硬,中心区域尤其硬。
  • 软鸡眼:多出现在脚趾头之间,由于脚趾间潮湿,角质层相对柔软,但还是有可能引起明显的疼痛不适。

虽然两者在外观和触感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由于局部皮肤的压力和摩擦造成的。

哪些问题容易误诊为鸡眼?

对大众来说,可能会把鸡眼和其他类似的疾病混淆。以下是一些容易与鸡眼混淆的疾病:

  • 胼胝:最常见的情况是将老茧(医学上称为胼胝)误以为是鸡眼。老茧也是由于摩擦而出现的,比如学生用笔太多,手指接触笔杆子的地方就会形成老茧;劳作的人长期握持工具,手掌握持的地方也会有老茧;走路太多的人,脚底前面也会有厚厚的老茧。

  • 跖疣:跖疣也可能会被误以为是鸡眼。跖疣是由HPV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增生,喜欢长在脚底,常与鸡眼相似,长成疙瘩状的外观,但其表面通常有小黑点。大小和个数不定,有传染性,基本不痛。

  • 甲下外生性骨疣:这是一个少见的病,叫做甲下外生性骨疣。这和外伤关系比较大是趾骨末端甲下或旁边的反应性和修复性病变,最为常见部位是大脚趾头的远端。

鸡眼的治疗和预防

要治疗鸡眼,我们得把握重点,思路是减少压力或者重新分配压力,另外去除中央角质核心以减轻反复的疼痛,最后还要重塑皮肤、持续预防以防过度摩擦。

因此,治疗上,我们要注意常规护理,也要采取医学手段来治疗已有的鸡眼,并加强预防以免复发和反弹。

护理方面,建议穿合适的鞋子,尤其是避免过紧、过硬的鞋子,少穿或者不穿高跟鞋和其他带跟的鞋。可以选择使用减震鞋垫,如果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要注意休息,减轻足部负担。定期护理脚部皮肤,保持足部卫生,及时处理硬皮和死皮。

医学干预方面,鸡眼的治疗通常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 保守治疗:可以使用含有高浓度水杨酸的药膏,帮助软化和溶解角质层,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减少副作用;减轻摩擦的护垫也可以缓解症状(搜索关键词“鸡眼垫”“鸡眼防磨贴”)。
  • 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鸡眼,更要看医生,医生可以通过手术去除角质层及其中心硬芯。手术后通常恢复比较快。不过,如果不消除诱发因素,鸡眼可能会复发。

预防鸡眼的关键是减少足部的压力和摩擦。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鞋子、使用鞋垫、定期修剪脚趾甲以及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来实现,思路其实和上面的“护理”部分一样。另外,如果有足部畸形,则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佩戴矫正器具。

总结

鸡眼是脚底或脚趾头长期摩擦或压力引起的皮肤增厚,虽然并不严重,但可以引发明显的疼痛不适。对于已有鸡眼的患者,及时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避免复发和反弹。要想预防鸡眼,日常要注意穿合适的鞋子、减少足部压力、定期护理足部皮肤。不过,在防治之前,要留意的是别把其他疾病误诊为鸡眼了,比如上文提到的老茧、跖疣等问题。必要时,不要犹豫,及时就医处置。

本文原文来自科普中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