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功能
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功能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概念、结构、特点及功能等多个维度探讨自我意识,并结合学前儿童的案例进行说明。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它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自我认识: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学前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辨认出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等基本身份信息,同时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和能力,如头发颜色、眼睛颜色、跑步、画画等。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学前儿童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思维,往往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例如,当宝妈无意识地在给宝宝喂饭时吃了一口宝宝碗里的鸡肉,宝宝会大哭大闹,认为宝妈抢走了他的东西,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学前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会通过其他方式而不是用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如用语言或动作表达需求。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社会性是指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目标导向作用:自我意识能够引导个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使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自我控制作用:自我意识能够使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保持个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内省作用:自我意识能够使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行调整和改进。
激励作用:自我意识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五、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案例
占有欲案例:宝妈无意识地在给宝宝喂饭时吃了一口宝宝碗里的鸡肉,宝宝立马就大哭大闹。这个案例反映了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认为东西都是“我的”,不允许别人碰触。这种占有欲虽然在大人看来似乎是过分的,但却有利于孩子发展出正确的所有权意识。
表达诉求案例:宝宝每天把“不”挂在嘴边,想要的东西不被允许就会哭喊。在这个时候,家长们不要一味地体罚宝宝,而是教会宝宝通过其他方式而不是用大哭大闹来表达诉求。比如,在宝宝不被满足哭闹的时候,家长们可以说:“你是大宝宝了,不哭,告诉妈妈你要什么?”通过这样的鼓励,宝宝会努力用语言或动作表达需求。
六、结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产物,对人的个性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逐渐变得更加全面和准确。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