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突然停课,家长该如何维权?一例真实案例解析
培训机构突然停课,家长该如何维权?一例真实案例解析
当教育培训机构无法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时,家长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详细解析了在类似情况下,法院是如何判决的,以及家长和培训机构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此类纠纷。
2022年起,小浩在某培训机构学习架子鼓,该机构的法定代表人王某担任其老师。2024年3月,小浩家长续交了一年课程费用3600元,双方口头约定每周四节课,每节课75元,具体上课时间由双方协商。作为续费优惠,机构赠送小浩一套架子鼓。
续费后,小浩在指定地点上了5次课。之后,由于王某个人原因无法线下授课,经双方协商改为线上教学,王某通过微信点评小浩的练习视频,共授课6次。然而,王某随后表示无法继续授课,双方就退款事宜协商未果,小浩家长将该培训机构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课程费3225元。
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之间已成立教育培训合同关系,原告已预交一年课程费用,被告未能按照双方约定教授全部课程,原告要求退还部分培训费,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依法予以支持。
关于退款金额,法院作出如下计算:
- 已上5节课,扣除费用375元(5次×75元/次)
- 线上6节课,按50%计算费用225元(6次×75元/次×50%)
- 赠送的架子鼓折价200元
综上,被告应当退还原告培训费2800元。判决作出后,双方均服判息诉,被告已履行。
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培训机构质量也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消费者在预交培训费用后却遭遇培训机构关门、转让的情况屡见不鲜。
作为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培训机构时,应当提前了解培训机构资质,提前查看教学环境、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及售后服务的流程及风险,结合自身情况理性选择培训机构。在选定机构后,应对培训课时、教学方式、费用情况、退换课条款等进行详细协商,并签订书面合同,切勿轻信口头承诺。签订合同后留存合同文本、付款凭证、收据、小票等证据,保存好相关培训信息记录,如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等,避免发生纠纷后出现“退费难”的维权困局。
同样,作为培训机构,也应依照诚实信用原则,严格依照教育培训合同的约定,完全充分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如出现无法继续授课、调整课程等情况,也应及时与消费者进行协商沟通,及时退还未授课的培训费,为教育培训行业树立良好形象。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