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跑路”时代来了吗?万字长文解析电竞积弊
大“跑路”时代来了吗?万字长文解析电竞积弊
近期,前OMG电子竞技俱乐部上单选手Cube突然离开职业赛场转投陪玩行业,以及FPX电子竞技俱乐部上单选手Xiaolaohu与俱乐部经理的纠纷,引发了公众对电竞生态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内最头部的电竞赛事,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正面临着选手流失、赛事调整和俱乐部盈利困境等多重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电竞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选手流失与收入困境
Cube的"跑路"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电竞选手收入状况的关注。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想打《英雄联盟》职业或正在打职业的人来说,确实不如做陪玩。根据B站UP主@徐桑的介绍,不同阶段的选手薪资如下:
- 备战LDL(英雄联盟发展联赛)的青训选手:6-7K
- 能上LDL舞台的选手:8-10K
- 在LDL队伍排名靠前或有主播背景的选手:11-15K
- 能成为LDL里的LPL级别选手:20-25K
登上LPL舞台后,联盟规定选手最低工资也要给到2万一个月。然而,对于很多排名靠后的队伍的选手来说,可能一年只能拿四个月的工资。相比之下,陪玩的收入则要诱人得多。例如,OMG前AD Able和前上单CUBE在小虞姬陪玩店的标价都是520元一小时,Able上岗半个月就赚了67250元,而Cube上岗一天多就赚了5500元。
这种收入差异导致了青训体系的困境。韩国T1俱乐部的成功证明了成熟青训体系的重要性,但在中国,由于18岁的年龄限制,选手的职业生涯被进一步压缩。此外,俱乐部为了盈利,甚至出现了假赛等违规行为。
赛事调整与盈利困境
面对收入困境,LPL进行了多项改革。2024年夏季赛首次引入了"无畏征召"的BP模式,并将赛制改为定组赛双循环+抢位赛。同时,拳头官方也宣布了一系列赛事调整,包括增加新的国际赛事并启用"无畏征召"模式、统一所有联赛的赛段、整合赛区等。
全新的国际赛事名额分配
然而,这些调整背后是对现状的不满。自2017年后,这是英雄联盟电竞生态首次迎来大幅度的调整。这一系列举措也被看作官方对自身赛事热度的担忧。例如,此前MSI(季中冠军赛)期间,虎牙直播主办的"传奇杯"热度几乎赶超MSI的前期赛程。
电竞产业的商业模式困境
电竞产业的商业模式存在严重问题。虽然LPL在EsportsCharts统计的2023年观众峰值最高的十项赛事中占据4席,但拳头游戏表示,公司电竞部门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2023年观众峰值最高的十项赛事
俱乐部主要依靠赞助收入,但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EDG在2023年夏季赛阵容主要都是新人后,赞助商就减少了三个。全球环境不好,有赞助意愿的品牌都在减少,本就难盈利的俱乐部更加入不敷出。
此外,中国的游戏产业为了与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保持一致,对职业选手乃至青训选手都做了严格的年龄限制,这限制了围绕未成年人产出任何文娱相关的内容。同时,电竞单纯模仿传统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本身是无法给品牌赞助商带来如传统体育一般的植入点的;而类似电竞外设等产业的市场,天花板远远不够。这注定了电竞的赞助基数是更低的,且必须更花心思去挖掘其他商业机会。
未来发展方向
面向未来,电竞的商业生态也很难有良好的改善余地,但首先必须从对传统体育的一味模仿中挣脱出来。虽然电竞自诞生之初就一直想向传统体育竞技靠拢,但二者有着最根本的区别,那便是"游戏"。一项电竞赛事的兴衰,与游戏本身的情况息息相关。
电竞产业的收入构成中,作为电竞核心组成部分的赛事和俱乐部收入一直都不占大头。《2023年度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实际收入为263.5亿元,同比下降1.31%。在收入构成中,电子竞技内容直播收入占比最高,达到80.87%。赛事收入、俱乐部收入、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8.59%、6.42%、4.12%。
电竞产业实际收入及占比情况(图源微博:@大河财立方)
对于俱乐部而言,选择加入或退出某一项赛事,核心依据仍然是项目本身的关注度。虽然MOBA游戏仍然是国内电竞项目的主力,但无论是红极一时的PUBG,还是拳头的新游戏《无畏契约》,都在一段时间内为赛事带来了更多关注。
截至去年,国内的俱乐部数量已经有188家,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只参加单种赛事的俱乐部,有64.6%,而有能力触达多项赛事的俱乐部仍然是少数。
国内俱乐部数量分布(数据来源:腾讯电竞)
因此,我们对电竞生态的关注和讨论,不是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而是各种问题之间的彼此勾连:从选手的培养体系,到俱乐部的运营、舆论环境的尖锐化和线下赛事的推行,都共同决定了产业的整体航向。
当然,一艘大船想要调转船头虽然很难,但也不会一夕之间就沉底。现如今摆在行业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当"金元电竞"已成往事,电竞早已不再是寄托梦想和情怀的乌托邦,也不是能讲出无数动人故事的资本游戏后,这艘大船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