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尿液七种颜色与状态,探讨经络与疾病讯号
从尿液七种颜色与状态,探讨经络与疾病讯号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观察大便、小便是否正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尿液的颜色与体内的脏腑寒热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在观察尿液颜色与疾病的关系,现代医学也对尿液颜色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本文将介绍七种尿液颜色与状态,并探讨其对应的经络特征,为自学中医养生的人士提供参考。
小便的颜色与状态与五脏六腑
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都对尿液(小便)的颜色、性状等的异常变化有着深入的观察,因为尿液可以反映疾病的性质。
在现代医学的理解中,尿液就是身体多余的液体,由水、盐、尿素及尿酸组成,由肾脏从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质。尿液的颜色主要来源于尿色素(Urochrome)或尿胆素(Urobilin),其颜色变化可能与食物、药物或疾病有关。
中医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肾和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基于五脏的运行原理,尿液与“肺脏”的肃降、“脾脏”的运化、“三焦”的通调和津液的盈亏有关。因此,观察小便的异常改变,可以诊断出肾脏、膀胱、肺脏、脾脏、三焦的病变,并了解津液的盈亏和病性的寒热虚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医诊断信息。
从经络角度来看,尤其是“三焦经”实证,几乎在所有排尿液异常时都会出现。同时,脾经与膀胱经通常也会异常,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1. 小便清长
“小便清长”是指小便的次数和每次的量增多,而且质地清稀,无明显臊臭气味。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干净且透明”的小便通常表示身体补充了大量水分,经常是水喝太多了。如果不是喝水造成的,那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所致。
中医认为小便量多而色清,通常属于“阳虚虚寒”的病人,尤其是以脾肾阳虚,也就是“肾虚”的人比较常见。这是因为体内虚寒的人,因为体内太寒所以汗液不会自然流出,水液向下导入膀胱,所以小便清长量多。
根据一些观察,所谓“一派阳虚”的经络型态(见下图)很容易出现在冬天,确实很容易出现小便清长。
冬天常见的倒铁三角经络型态,常出现小便清长现象
《黄帝内经论》提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古人就已经判定,这种尿液就是体内寒气深重的信号。有一位会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他每次只要到冷气房,或是天气一冷的时候就会很频尿。他只要一喝水就尿,尿色完全像水,就好像根本没被身体吸收一样,所以永远觉得尿很多。每次出现这种现象,他只要服用“附子理中汤”、“八味地黄丸”就会改善,甚至连夜间频尿、多尿也会改善很多,可见他的体内真的很寒。
2. 小便短黄
西医学认为正常的尿液颜色是“淡黄色”,这代表身体补充了足够的水分。但如果尿液呈“深黄色”或“琥珀或蜂蜜色”,则表示身体有些微缺乏水分,需要喝水。现代医学也观察到有一种“橘色”的尿,主要是食用某些食物(如红萝卜、维生素C)会导致尿液呈橘色,这也可能代表肝胆疾病。
中医认为这种深黄色的尿液,量不多,多见于体内实热的人身上,这是由于体内太热伤害体内的津液所造成。最容易出现这种尿色。
提出的“寒热指数”,只要少阳经(三焦经、胆经)、阳明经(大肠经、胃经)出现实证,就代表体内有热。根据不少会员的观察,体内经络呈现有热的时候,确实尿的颜色有较高机会出现黄色。
夏季常见的经络型态,所以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夏季容易出现深黄色的尿液。有一些人在最寒冷的冬季12月也会出现这种经络型态,也有机会出现较黄的尿液。
2023年6月期间,就有会员分享自己的案例,他在进入夏季之后,确实就发现自己常常腹泻,而且尿液颜色变深,以下是他分享的经络图,几乎完全与上面的经络模型一样。
男性进入夏季之后,出现腹泻尿色变深现象
这种因为体内有热造成的尿液变黄,运用中药效果最好,可以改善的中药方剂非常多,效果也很快速。例如:八正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等等。有一位会员分享,他每次出现这种状况时,只要服用“猪苓汤”或“六一散”都会快速改善,应该是里面含有滑石的关系。由于这类药物较寒,所以中病即止,不应该长期服用。
3. 小便带血
现代医学发现粉色、红色、深褐色的尿液,除了受到食物(黑莓、甜菜、大黄等等)或药物都有可能会让尿液呈现这种颜色。但有一种是“血尿”,这就是因为疾病(泌尿道感染、前列腺肥大、肿瘤、肾结石、肝肾疾病等等)所造成。
中医观察小便带血提出一种名词称之为“血淋”,因为过度劳累造成尿液中夹血,这也可以在各种急性尿路感染中发现,伴随尿痛、频尿、尿急、可以透过肉眼发现尿血或镜检下看见尿血。
传统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体内太热”、“心火旺盛”、“脾肾不固”或“湿热蕴结膀胱”所造成。事实上,这种状况通常是上面那种经络型态的延续,通常一种经络型态在刚开始出现时,并不会出现疾病。而是一种经络型态出现之后,不理会长期存在,状况就会愈来愈严重。
体内严重火热,会出出现血尿现象
由于这种现象通常已经要去挂急诊,一般人不会去看中医。所以只要出现上面第二种经络型态时,就要开始注意养生,不要让自已太热。例如,完全不喝水,在夏天晒一整天太阳、连续吃太多热性食物等等,就有机会出现黄褐色的尿,或是血尿。所以透过观察经络都可以加以预防。
有一位会员就曾经分享自己的经验,有一年炎热夏天到户外打零工,做了3天之后的某天下午小便非常痛(几乎尿不出來)、而且颜色很深(深褐色)。那時候他回到家中,剛好家裡有一罐“豬苓湯”科學中藥,服用半天之后几乎就全好了,后来竟然忘了去医院检查。
4. 小便混浊
现代医学发现尿液如果呈现“乳白色”,可能是体内含有过多钙或磷酸盐,也可能是尿道感染的征兆。尿液混浊可能是尿液里有脓,例如:阴道感染、膀胱炎、肾炎、淋病、细菌感染等等。
中医称“小便混浊”,尿液就像是洗米水或是脂膏一样,称之为“尿浊”或“膏淋”。传统中医认为这主要是“脾肾亏虚”或“湿热下注”所造成。事实上现代人最常見的“综合经络型态”,只要到中年以后就有较高的机率出现这种泌尿系统异常现象。
中醫还提出一种“小便挟精”(白淫)的临床观察,指的是男性尿液中混挟精液、排尿后精液流出,女性带下病。这与小便混浊类似却不一样,而原因依然与“肾虚”或“湿热”有关,这也是造成一些人“小便有泡泡”的原因之一。
中年以后常见的各种尿路障碍的经络型态
现代人一年四季几乎都是肾虚,若是遇到湿热的季节时,有時候也会出现这种現象。有些会员在一些年紀較大或慢性病(糖尿病、癌症)的人身上,也会观察出这样的现象,他们的经络图多数都已经脾肾虚且阳虚,而且有时候呈现“上实下虚”,只要养生改变这种经络型态就会改善。
现代医学还有提到一些怪异的颜色,例如“蓝色或绿色”,这主要是现代一些化学物所造成,因为某些食物有染剂,但身体无法吸收,所以尿液会出現这些颜色,或是罕見一疾病所造成,这里就不予讨论。
5. 小便“涓滴不净”
小便“涓滴不净”是相当常见的现象,主要就是现代医学发现的“前列腺肥大”所引起排尿障碍。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统计,50岁男性每4位就有一位,80岁时每5位就有4位有这样的困扰。
若从中医的立场,随着人的年纪愈来愈大,自然会出现“肾阳虚衰”状况,所以令人困扰的前列腺肥大几乎难逃这个原因,运用经络检测也可以印证这个现象,经络现像与上面小便混浊的经络型态类似。
2024年5月期间,某会员就分享自己的前列腺增生案例,他偶爾会出出现尿浊、尿有泡泡的现像,与上面提到的“综合经络型态”看起来几乎一样。
男性前列腺增生,容易频尿
有一些会员就发现,服用像“济生肾气丸”、“八味地黄丸”这类的千古名方,对于改善夜尿或排尿排不干净状况有明显效果。
6. 小便夹石
中医提到一种“石淋”的概念,这指尿中有沙石,随着尿液排出。这个临床观察与现代医学的泌尿道结石、肾结石与膀胱结石几乎一致。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结石,主要是体内湿热,或是肝郁化火所造成。
一些会员在肾结石或尿结石的人身上发现,经常会出现夏季常见的“铁三角经络型态”。在经络数据中,几乎可以发现只要是有尿液疾病的人,高机率出现“铁三角经络型态”,这非常值得现代医学研究。
脾经与膀胱经异常,几乎主导多数的尿路障碍现象
从传统中医角度來看,脾主运化水液,膀胱经也与尿液有关,这两条经络在炎熱夏季期间能量爆减,气血状态不佳。如果又不喝足够水的话,就会完全符合现代医学所观察的“夏天尿路結石增加20%!”
读到這裡,各位读者一定就会发现一个结论:脾经与膀胱经同时异常,几乎主導著所有尿路问题,由这两条经络加上其他经络异常,交织影响之下,就会出现各种“水气病”与“尿路障碍”。
7. 尿液出现怪味道
现代医学对于尿液的味道有进行深入观察,正常的情況下尿液带有一點淡淡的麦茶味,而接近无味道,随着饮食内容会有一些差异。而如果是膀胱炎、新陈代谢疾病、肝病或相关疾病,会出現难闻很臭的阿摩尼亞臭味。如果闻到尿液是水果味(烂苹果味),这通常是糖尿病所造成,如果出现楓糖味(焦糖味),也是其他疾病所造成,不是正常现象。另外,孕婦体内荷尔蒙也会改变尿液味道,而且孕婦有较高风险感染尿道,让尿液有很重的味道。
曾经发表过一篇现代人糖尿病的经络型态演變模型,发现只要长期针对脾经与膀胱经进行养生,除了可以预防各种泌尿道疾病,也可以糖尿病。
正常来说,一个健康成年人一天排尿的次数是5~7次,有些人頻率更高。因此每個人每天都有很多机会,可以透过观察自己的尿液來检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这是自學中醫的基本功。从中医来看,透过观察尿液对于掌握体内的寒热最具意义,也是观察体内是否过热、过寒的最佳指标。随时调整体内的阴阳寒热,就是预防疾病最务实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