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匈奴贵族家族:基因与考古的双重揭秘
秦汉时期匈奴贵族家族:基因与考古的双重揭秘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家族的神秘面纱正被现代科技逐步揭开。通过基因组研究和考古发现的结合,科学家们不仅揭示了一个特定Y染色体类型(R-Y174737)的起源,还为理解匈奴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形成时间
2018年5月,《Nature》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137 ancient human genomes from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s》(来自欧亚大草原的137名古代人类的基因组)的论文。该研究公布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M1大墓墓主的父系测序结果,显示其属于R1a1a1b类型。通过对原始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者将这一类型进一步细化为R-Y174737。经过对上游样本的大范围筛选,研究者在现有数据库中发现了M1墓主的数位近支后裔,并进行了深度测试。根据推算,R-Y174737类型共祖于大约2310年前,即共同祖先生活在秦汉之际。
分布情况
目前,根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统计,R-Y174737类型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十万分之八(约5.6万人)。在中国境内的后裔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考古证据
2001年,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发现了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葬群,命名为高勒毛都2号墓地(Gol Mod 2)。随后,蒙古国和美国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测量,并对编号为M1的大型墓葬及其陪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M1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石砌“甲”字形大墓,墓室达46米×46米,墓道长37米。在其东侧有27座圆形积石墓组成南北向的弧形队列,在弧形队列和主墓之间另有一座规模最大的圆形积石墓,这28座圆形积石墓葬都是M1的陪葬墓。M1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墓地的14C测年范围为公元20至50年,墓葬内出土的汉式铜镜的年代范围与此相符合。
M1内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随葬品,包括汉式马车、马车附带的鎏金或包银的马具、汉式漆器及金属容器等,还发现了汉代玉璧与来自西方的玻璃碗具。据此,相关学者认为墓主极可能系匈奴某代单于。
2017至2019年,中国考古工作者与蒙古国学者开展联合考古,完成了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重新调查测绘。据相关研究,该墓葬所在的后杭爱省,很可能是当年匈奴统治的腹地,而漠北匈奴人进行“春夏秋”祭祀的单于庭“龙城”,很可能就是后杭爱省的和日门塔拉(“三连城”)遗址。
M1墓主的具体身份、与汉代史料的对应关系及R-Y174737类型的具体源流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以使该家族的谱系树和共祖时间更精细准确。
*在此特别感谢@单干团战@澄清海氛@张老猫@lyz@鄭逸騏@逆水寒@Gilbert@晋如(小丸子)@戚小西等分子人类学爱好者,对此次“龙城计划”匈奴大族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