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抬龙船头!广州坦尾村恢复停办40多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
醒狮、抬龙船头!广州坦尾村恢复停办40多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
AI划重点:全文约1119字,阅读需4分钟
- 位于广州荔湾大坦沙岛的坦尾村于3月1日恢复停办40多年的传统乡村“二月二、龙抬头”活动。
- 坦尾龙联龙舟队队长原志坚表示,恢复这一传统活动旨在展现村团结互助、一呼百应、齐心协力、以礼相待的传统。
- 当天也是坦尾龙联龙狮队正式宣告成立的好日子,荔湾泮塘村、东漖村,黄埔沙浦村以及来自佛山南海、盐步的友好村前来道贺。
- 为此,坦尾村民准备了具有特色的菜式招待乡亲,包括坦尾走地鸡、大姨妈嫁女、龙船丁和坦尾自制咸酸蒸鹅等。
- 同时,村民抬着龙头、龙尾巡游,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二月二,龙抬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位于广州荔湾大坦沙岛的坦尾村迎来一件大事:在村中一众年轻后生的努力下,坦尾村恢复停办40多年的传统乡村“二月二、龙抬头”活动,祈福、采青、醒狮、抬龙船头……在这个龙抬头的好日子里,村民以恢复乡村传统文化,鼓足新一年的精气神。
3月1日下午4时许,海角路坦尾龙联队活动点门口,一红、一黄两只醒狮头吸引眼球,两个崭新的标准龙、传统龙龙头放在入口处案上,一旁龙船旗、龙船牌、龙船桡、罗伞摆放得整整齐齐。陆续有村民前来,互道一声“精神”,随后争相与醒狮头、龙船头合影,现场喜气洋洋。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根据民间传说,这一天是主管雨水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春季来临,雨水渐多,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南方一些地区有祭社习俗,即庆祝土地公生日。坦尾龙联龙舟队队长、龙联龙狮队队长原志坚介绍,坦尾所在的地方,古时属于恩洲,恩洲以前大部分乡村在二月初二都有庆祝土地诞的习惯,村民舞狮子巡游、放花炮,十分热闹,但这样的传统在坦尾已经停了40多年。“这些年,看到附近乡村传统民俗活动办得如火如荼,比如泮塘村的‘三月三北帝诞’,勾起我们一众后生的儿时回忆,在当下热衷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也有心恢复四十多年没办的‘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展现我们村团结互助、一呼百应、齐心协力、以礼相待的传统。”原志坚表示。
当天也是坦尾龙联龙狮队正式宣告成立的好日子,荔湾泮塘村、东漖村,黄埔沙浦村以及来自佛山南海、盐步的友好村前来道贺。广州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坦尾龙联龙舟队2022年组建之后,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兄弟老表村的盛情邀请,得以见识学习各村传统文化特色、提升龙舟竞技水平,取得了2023年广州市国际龙舟赛彩龙游龙组第二名及香港荃湾国际龙舟邀请赛第四名的好成绩。“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曾有两条龙船,但后来年久失修。在村龙联龙舟队成立后,我们打造了一条10人玻璃钢标准龙,现正在打造一条22人玻璃钢标准龙以及长40.03米的坤甸木传统长龙。在父老乡亲、各界人士的同心协力下,力争将今年的龙舟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原志坚说。
图为10人玻璃钢标准龙。
两个新亮相的龙头即22人标准龙、传统长龙龙头,为广州黄埔区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技艺”传承人张伟潮所制。此次活动顾问,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扒龙舟”代表性传承人李凯帆介绍,这次打造的传统长龙龙头为金龙,龙头上安的是真鹿角,相比木角、钢角规格更高,龙须为黑须,表示正值青壮年,而且有一双非常有特色的大飞耳。村民抬着龙头、龙尾巡游,作为另一种寓意的“龙抬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最后,坦尾村民以颇具特色的菜式招待乡亲,包括坦尾走地鸡(寓意“一鸣惊人”)、大姨妈嫁女(粉丝烩虾米,寓意“白头到老”“长长久久”)、龙船丁(寓意“添丁”)、坦尾自制咸酸蒸鹅等特色菜式,乡亲们在传统围餐中共叙乡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吴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