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考古生态遗留标本的保存与管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考古生态遗留标本的保存与管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epub.nmns.edu.tw/j202405-1/

考古标本中的生态遗留,是人类与生态系统互动的宝贵见证。这些遗留物,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的变化、物种演化等生态过程。

在考古标本当中,有一类特殊的标本,包括了各种考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史前植物、动物遗骸以及相关的遗物。它们被称为"生态遗留",是人类与生态系统互动的宝贵见证。这些生态遗留物可能是随着古人类的采集和利用活动进入聚落内的动植物遗骸,包括作为食材或工具材料,也可能是和信仰、仪式相关的物品。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随着聚落开发自然地聚集在附近的生物群落遗留物。常见以碳化的植物种子、动物骨骼、贝壳等形式保存下来,有些甚至以微化石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陶器和石器上。这些遗留物,记录着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工具技术、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 透过对生态遗留物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的变化、物种演化等生态过程。例如透过炭化穀物或动物骨骼型态变化,考古学家得以追蹤和推測栽培作物或家養動物等馴化的過程。對於生態學、古生物學等科學領域也有重要的貢獻。保存和管理这些遗留物,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生态演变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博物馆透过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将考古生态遗留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古代文明,以及当时生态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将介绍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考古生态遗留物的保存与管理,以期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和古生态资料。

保存与管理

全台湾有近2000处的考古遗址,其中曾出土动、植物生态遗留的不到100处。生态遗留出土物的数量,通常也仅占一处遗址出土物总量1%以下,甚至仅有个位数。由于生态遗留是考古遗物当中相对比较脆弱的遗物,原本就是史前时代的动植物经过人类蒐集、利用后,剩余的有机质残骸才进入地下埋藏。在经过长时间风化、扰动之后,仅有一部分钙化、硅化的部位,或是动物的骨、齿、角、壳,植物的木质部、核果等坚硬部位有机会保存下来。因此在挖掘过程中,除了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朮进行挖掘,有时也会搭建临时的遮蔽结构,避免遗留物出土后,立刻遭受自然风化和人为干扰。另外,生态遗留出土的位置,对于未来的研究、分析推測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出現在靠近儲藏穴內可能是儲存的食物遺留,或是出現在火爐周邊,屋外的垃圾坑則可能是食用後或烹飪後的廚餘。換句話說,生態遺留的出土位置,可以告訴我們史前人類是如何利用它們,以及相關的活動。因此,遗留物上的资料,通常也会记录出土方位、深度、周围环境等信息。


兽骨、鹿角、炭化种子是常见的生态遗留。(图/李作婷)


标本袋上记录着出土的方位资料。(图/李作婷)

出土后的生态遗留物应当进行及时的清理、修复和保护。清理过程需要细心操作,以避免进一步损坏遗留物的结构和质地。例如兽骨、兽角或齿牙,有時埋藏中已經擠壓破碎,或是僅剩骨皮,就需要先剔除碎塊裂面的土砂,並進行表面加固,再進行必要的黏合。过程中尽量减少水的冲洗,或大力地刷洗。完成修复整理的生态遗留标本,在完全干燥的状态下,就可以进入分类整理,准备收纳的阶段。


经过黏合的鹿下顎。(圖/李作婷)

以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生态遗留标本种类包括碳化植物种实、枝条、兽类骨角齿、贝壳,另外也包括遗址采集的土壤、碳化物等。在开始编号之前,会先进行分类与鉴定。由于生态遗留种类繁多,包含动植物界各科种属,鉴定方面需要许多领域的生物学家或古生物、古植物学家协助。然而出土遗留物外表特征大部分已经破损,甚至炭化、白化。为了加速鉴定工作,在分类整理程序上,会先区分出较完整的物件及碎片两大类。我们会将较完整的物件送交生物学家协助种属鉴定,依照形态特征保存的完整性程度不同,专家除了鉴定到科或属,有时也能达到种或亚种的鉴定成果。其余碎片也会同时送交专家,有時候碎片中也有具鑑識特徵的部位殘片。完成鉴定的标本就可以开始编号,包括鉴定未果的不明种属,也会一一进行形态、部位分类后予以编号,并备注相同的类型代码。这是为了方便未来有新的研究进行时,可以一次性地将同类标本提取出来重新鉴定、分析。

生态遗留标本的保存与管理,需要考虑避震、减少挤压、稳固性,其次是后续分析研究的近用性。包装上尽量让标本能在收纳盒中减少移动碰撞,收纳的材料也要避免钩扯沾黏,以免生态标本持续粉碎。其次,则要考虑未来的近用性,也要方便拿取,过度封存也会造成后续研究使用上的困扰。


收納在小玻璃瓶中的炭化種子。(圖/李作婷)

最后,标本包装整饬后,就转移到专门的保存场所进行长期保护。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典藏生态标本的库房具有恒温、恒湿监测与管理,移动式抽屉柜有防松脱安全扣锁以及减震的设计。收纳盒内标本保存在旋盖玻璃小瓶内,空隙则以棉花填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遗留物碰撞和损坏。


收納在抽屜櫃中的生態遺留標本。(圖/李作婷)

展示教育与研究

透过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介绍这些遗留物时,对于保存完好的遗留物,通常会搭配现生的植物、动物标本或照片,让民众容易理解生态标本的来源。但是史前动植物和现生动植物间的关係,仍需要透过深度研究一步步解密。解密途徑之一,包括透过民族动、植物学类比和文獻学资料的爬梳,将清代文獻以及台湾南岛语族动、植物利用纪录,做为分析生态遗留的具象参考。例如台湾清代史籍文献当中的"物产篇",通常纪录了清代常见或广泛利用的动植物资料。如《诸罗县志,物产》记載著"毛之屬:「說文」:『豹似虎,圜文黃紋,黑如錢,比比相對』。圈中五圈,左右各四者曰金錢豹;宜為裘。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臺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曰獐虎。"又如《淡水廳志,風俗考》記載"其飲食也:淡南少播秔稻,多種黍、芝麻。每飯黍。又以黍蒸熟,置罌缶中,俟發變、曬乾舂為麴拌之,復藏數日,投以水,再蒸其液為酒。以魚蝦為鮭,鹿麂為脯,皆醃之。餘物鮮食。淡北不事耕作,米粟甚少,日三餐俱薯芋,餘則捕魚蝦,鹿麂,採紫菜、通草、水籐,交易為日用輸餉。"這些資料,都成為考古學家復原推測史前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自然資源,以及如何利用的參考。並且可以進一步根據考古出土的生態遺留證據,考證那些動、植物曾經的分布範圍,以及從歷史上消失了哪些珍貴的動植物。而這也正是考古生態遺留標本珍貴且重要的意義。

社会参与与政府监管

根据文资法规,考古生态遗留标本目前属于文资法"考古遺址"项下,文资法施行细则另行定義"遺物"當中的"自然及生態遺留"。該項說明為"自然及生態遺留:指動物、植物、岩石、土壤或古生物化石等與過去人類所生存生態環境有關之遺物。"目前的文资法规主要仅针对考古遺址一項,有相关管理保护规定,出土的遺物則只有定義,卻沒有明確的管理法條可依循。這無異是置這些珍貴的考古遺物於一個真空、無法可管的模糊空間。

中央主管机关应该积极敦促地方主管机关,规划区域适性管理的相关办法,以期保护遺址的同時,也給予出土遺物更明確的文物身分,而非被視為史前垃圾。另外鼓励相关的科研计划和教育活动,推动考古生态遗留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透过研究与推广,可以增强社会大众对考古生态遗留物的关注和理解,最终发挥自身的力量,共同守護这些珍贵的文化和生态资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