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圣地、江南古塞……解码衢州文化基因
南孔圣地、江南古塞……解码衢州文化基因
衢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孔氏南宗家庙到古城墙,从廿八都古镇到木偶戏,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一起走进衢州,解码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基因。
孔氏南宗家庙:千年文脉的传承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中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承载着南宋以来的历史记忆。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孔子48世嫡长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赐家衢州。现藏于山东孔子博物馆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见证了这段历史。
家庙历南宋、元、明、清、民国,既是国家或官府祭祀的场所,也是南渡孔氏宗子祭奠先祖的庙宇。现藏于孔氏南宗家庙的宋先圣遗像碑,高196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青石刻作,相传为唐吴道子所绘,孔端友南渡时携来衢州勒石供奉。
古城墙:千年防御的智慧
衢州古城墙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的续修。这是一座体现明清时期传统建筑风格的大型防御设施,不仅防敌,还兼具防洪功能。水亭门、大南门、小西门、小南门和西安门都采取了修复性保护措施,而东门和北门古城墙现暂时采取遗址保护的形式。
廿八都古镇:三省交界的传奇
廿八都古镇坐落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山区,距今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被誉为“江南古塞、寻梦之都”。古镇至今仍保留着规模庞大且相对完整的明清古街、古民居和古建筑群,被作家汪浙成称作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
廿八都曾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后成为移民的聚居之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小小的古镇上3600多人口中,姓氏有140多个,流行的方言有10多种。
廿八都木偶戏:活态传承的艺术
廿八都木偶戏为提线木偶,明代自江西传入,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传承,已传承了18代约500年,很少受外来艺术形式干扰,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始性和原本性。廿八都木偶戏属广信流派,唱腔以江西赣剧为主要唱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它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表演艺术、唱腔、戏俗、民俗及戏剧发展史具有很大意义和较高的价值。
豆腐工坊:传统工艺的创新
廿八都豆腐工坊由原来的农博馆改造而成,是集豆腐加工、研学、参观、传统工艺体验于一体的豆腐产业发展项目。工坊产品所需豆子全部从本地农户家中收购,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工坊收入达13万元,助力廿八都未来乡村研学游、民宿农家乐、周边景点实现引流。
“归也”仙霞驿:历史建筑的新生
“归也”仙霞驿民宿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建筑为姜遇鸿旧宅组成部分之一,在抗日战争“浙赣会战”期间,遭日军飞机轰炸毁坏。现民宿的客房部分为后期新建的两层砖混结构,接待大厅为未受毁坏的原姜遇鸿旧宅沿街门厅,属于江山市级文保单位。项目通过活化利用,改造成较具江山地方特色的主题民宿。
姜遇鸿旧宅:中西合璧的建筑
姜遇鸿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为本地商人姜在淇之子。光绪十八年(1892)姜遇鸿捐五品同知府。壮年从政之余,创办“隆兴鸿记”“隆兴钱庄”等多家商号,还创办造纸作坊、药铺等多个企业,其资本雄厚,经营有方。姜遇鸿旧宅具有欧洲风格,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三十六天井”业态打造项目利用省文保单位——姜遇鸿旧宅进行活化改造而成,将整体打造成全沉浸式互动演艺+民宿品牌的新型NPC互动体验休闲业态。
忠义祠:忠义文化的传承
忠义祠(忠义文化展陈馆)依托省级文保单位忠义祠而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浙闽枫岭营官民捐资建上堂,光绪十三年建下堂。忠义祠占地417平方米,呈两进一天井,坐南向北,中梁书有“特授浙闽枫岭营等处地方副总府郑得标建造”等字样。展馆通过挖掘廿八都忠义文化、古道文化、爱国军事文化、移民姓氏文化等,设置“三忠三义”六大板块,主要展示“保婴局”“义仓”“街灯”等与廿八都相关的忠义故事。
铜锣糕:千年美食的记忆
廿八都铜锣糕是廿八都古镇的传统糕点,已有千年历史,有健脾消食、养胃通气的功效。相传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率军走仙霞古道由浙入闽,经过廿八都时看到一户人家中正在做铜锣糕,尝了尝感觉很好吃。为了防止打战饥饿,士兵们几乎是人手一个铜锣糕。现在廿八都的村民把铜锣糕当做一种纪念传承的食品,几户家家户户都能做,也是每逢节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