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称呼自己妹妹的,“女弟”是什么意思
古人是如何称呼自己妹妹的,“女弟”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称谓系统复杂而严谨,其中对妹妹的称呼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日常称呼到正式场合,古人对妹妹的称谓既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又彰显了礼仪的规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古人是如何称呼自己妹妹的,以及这些称谓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一般直接称呼为“妹”“妹妹”
许慎的《说文解字》注为:“妹,女弟也。”“妹”是形声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右边是一个半跪的女子的形象,表形;左边是一个“未”字,后来人们将“女”和“未”的左右位置换了一下,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妹”字形。
由此可见,“妹”的本义是“女弟”,也就是妹妹,即同父母而年龄小的女子。比如:《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意思是,太子的亲妹妹,也是邢侯的小姨子。《左传·襄公十二年》:“及姑姊妹。”意思是,还有姑姑姐姐妹妹。上述几例说明了古代“妹”的用法。
同样,古人在诗歌文章中,一般也都是称呼自己的妹妹为“妹”。比如唐代白居易诗:“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笄年,读作jī nián,指女子成年。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称“笄年”,也叫“及笄之年”;结缡,读作jié lí,指结婚。再如唐代王维诗: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清代袁枚《祭妹文》中,称呼去世的妹妹为“亡妹”,也称“三妹”,因为是袁枚的第三个妹妹。清代车鼎晋《哭四妹张节妇文》:“女子惟吾妹一人。妹幼而聪慧。”
当然,称呼堂妹、表妹,一般也简省为“妹妹”,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贾宝玉等都是称呼林黛玉为“妹妹”或“林妹妹”,称呼薛宝钗为“宝妹妹”。
至于特殊称呼很少,比如称“娣”,读dì,这是古时姐姐称自己的妹妹。《说文》:“女弟也。从女从弟,弟亦声。”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疾:人名。)也引申指共嫁一夫的女子当中的年轻者。
古代也有称姐为“女兄”,称妹为“女弟”的。比如, 《战国策》:“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史记·佞幸列传》:“延年女弟善舞。”宋代黄庭坚《送薛乐道知郧乡》诗:“双鬟女弟如桃李。”这里的“女弟”都是指妹妹。
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说:“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二、尊称为“吾妹”“令妹”
用今天的话说,“吾妹”就是“我妹”或“我妹妹”“我的妹妹”,显得亲切,属于敬称。比如:
1.宋代诗人管道杲的诗:“吾妹忽来顾,绿纱生薄寒。”
2.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
3.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吾妹在宫中,失宠于主公。”
同样可以用“吾”称呼其他亲近的人,比如吾父、吾母、吾伯、吾叔、吾师、吾友、吾兄、吾姊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谓。
对自己妹妹也有称“令妹” ,也属于敬称 。晋代左思《悼离赠妹诗》中,称赞其妹说:“峨峨令妹,应期诞生。”这是以“令妹”称自己的妹妹。
宋代苏轼《东坡集》续集《与外生柳闽书》: “北归万里,无足言者,独不见我令妹贤妹夫,此心如割。”这里“我令妹”相当于现在的“我的好妹妹”。
当然,“令妹”一般是用作对别人妹妹的敬称。
三、谦称自己的妹妹为“舍妹”
古代称呼别人的家人,都用尊称,一般用“令”,比如,称别人的父亲叫做“令尊”,母亲叫“令堂”,姐姐叫“令姊”等。而称呼自己家人则是用谦称,一般用“家”,如称自己的父亲叫做“家父”,母亲叫做“家母”,姐姐叫做“家姊”,而称自己的妹妹则习惯于称为“舍妹”。
比如:清代《野叟曝言》:“舍妹亦将辞相公而去矣!”《红楼梦》中,薛蟠称呼王熙凤为“舍表妹”,这大约类似“我家的表妹”,似乎有点套近乎的意味。
注意,这个“舍”只能用于比自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或者晚辈的侄儿等,比如说舍妹、舍弟、舍侄,而兄姊只能说家兄、家姊。这个“舍”与“家”一样都是表示自己家里,比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总之,与其他称谓比较起来,古人对自己的妹妹的称呼还不算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