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牛身上的"洞":科学观察还是残忍对待?
揭秘牛身上的"洞":科学观察还是残忍对待?
为什么牛身上要开个洞?为什么有人经常把手伸进牛的腹部?这种做法是否会对牛造成伤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个看似残忍却充满科学意义的实践。
一个男子正笑着把他的手伸进牛腹部的一个大洞里,而牛身上开了一个大洞,却没有什么反应,任由毫无保护措施的人伸手在它的身体里搅拌。
而在牛的身上开洞,在国外并不是个例。那为什么他们要在牛的身上开一个大洞?内外相接,牛不会感觉到疼痛吗?体外细菌不会入侵牛的身体,造成其死亡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身体上开洞的瘘管牛。
牛的消化系统:一场食物的冒险
比较熟悉牛的朋友可能经常看到,牛在没有吃东西的情况下,嘴部仍然会进行咀嚼动作,且嘴里也真有食物。这就是牛的反刍。
牛一共有四个胃,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其中,皱胃和我们人类的胃一样,有腺体,能分泌胃液,帮助牛消化食物。其他三个胃更像是储物间。
一般牛在进食时,并不会进行很细致的咀嚼,而是随便在嘴里切割一下,便将草料吞进瘤胃中,瘤胃是四个胃里容量最大的,其容量能占到80%。
等瘤胃这个“储物间”装满后,牛便不再进食。
瘤胃内部有很多乳头状凸起,能帮助研磨食物,而瘤胃里还有许多微生物,它们混合着牛唾液中的酶,一起对瘤胃中的食物进行初步的分解。这时候,一部分食物也会从瘤胃反刍到牛的口中进行二次咀嚼,然后再回到瘤胃中。
随后,被分解成碎片的食物会进入网胃,这里的内壁有类似蜂窝状的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搅拌和研磨食物。“加工”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较大的食物会反刍到口中进行咀嚼,并重新回到瘤胃里接受研磨和消化。
另一部分没有反刍的食物便直接进入瓣胃,在这里,水分被大量吸收,剩下的食物也因为分解研磨等作用变得粘稠。
最后,食物便进入到牛的“真胃”——皱胃中,咋被彻底分解吸收后变成残渣排出体外。
而除了皱胃,牛的其他三个胃里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能帮助牛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是牛进行体内消化的重要帮手。
所以,牛体内的微生物水平和食物的状态,是体现一头牛消化情况的重要指标。
瘘管牛:科学观察的窗口
为了能够更直观地观测到牛的消化情况,有人想到了在牛的腹部开孔,以此来对牛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
早在1928年时,美国北达科他州农业学院的沙尔克(Arthur Frederick Schalk)和阿曼达(RS Amadon)两位教授就提出了在牛瘤胃中插管的“造瘘术”。这种方法在后来的实验应用中逐渐变成了打洞,且腹部因为被开孔的牛有了个别称——“瘘管牛”。
在进行手术之前,牛会被限制饮食24小时,然后在进行局麻后,被医生从13肋骨的位置开个口子,这个口子一层一层地被打开,直到包裹在肉下的瘤胃也开了一个同样的口。
进行修边等处理后,医生会把瘤胃和牛皮表层的伤口边缘缝合在一起,使瘤胃内部直接和外部贯通。接着医生就会在这个大洞上装上法兰(轴与轴之间相互连接的零件),用于支撑这个的洞和安装盖子。就这样,一头瘘管牛便诞生了,平时只需要打开瘘管上的盖子,就能的直接观察牛瘤胃内部的消化情况,还能直接把手伸进去搅拌或者取样。
而盖子的密封性很好,能保证牛体内的厌氧菌继续生存工作。那这个过程牛会感到痛吗?答案是必然的。毕竟在身上创造了这样大的一个的口子,麻醉过去后伤口的还未痊愈的时候,疼痛感是非常强的。
不过之后随着伤口的愈合,疼痛也会慢慢地消退,再到后来,牛就的和做手术之前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了。
瘘管牛的多重价值
瘘管牛身上的瘘管,除了能观察它自身的消化情况,帮助其自身治疗胃部疾病以外,还能用于其他牛的治疗。
有些牛因为体内的菌群失调,导致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营养摄入不够进而使得牛的身体素质不好。而同等环境下的瘘管牛则可以成为试验对象,通过对瘘管牛消化情况的监测,来调配出有助于消化的饲料配方。其功劳可谓不小。
还有一些农场的实验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有了瘘管,能更加直接地接受良好的治疗,所以瘘管牛的寿命普遍更长一些。
但是这个说法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毕竟在身上打开了一个非自然诞生的口子,牛具体是什么感受,它们也无法张口告诉人类。所以在对牛进行造瘘操作时,大多只在研究环境中进行,并且需要严格遵守动物福利和伦理标准。
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出于对牛消化系统的研究,对牛进行了造瘘实验,比如云南才2019年进行了首例奶牛瘤胃瘘管术,填补了该省相关只是的空白。
而在普通的养殖厂里,通常不会出现瘘管牛。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