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大泡沫还是大机会?
人形机器人,大泡沫还是大机会?
机器人时代来了。不仅特斯拉、华为、英伟达等全球科技巨头争先入局,小鹏汽车、长安汽车等非相关企业也纷纷跨界角逐“人形机器人”赛道。资本的注入更为这个赛道增添活力。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发生了60起融资。A股市场中,机器人ETF自9月底以来,涨幅超过45%,三丰智能、巨能股份、拓斯达等相关个股,股价翻倍不止。
尽管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其中潜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当越来越多人急着入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也会越来越高,“泡沫”也将被不断撑大的。
跨界角逐“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比拼,才刚刚开始。特斯拉无疑是这个赛道的先行者。马斯克在2021年提出人形机器人概念机TeslaBot,2022年第一代Optimus原型机闪亮登场,尽管还有些青涩,但足以勾起大家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到了2023年,Optimus Gen 2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如今,Optimus灵活度已经超越想象,能够单手稳稳接住了迎面抛来的网球。在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聊天、倒饮料、猜拳等动作不在话下。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于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超过1:1。短短4年时间,Optimus从概念到量产,不禁让人感叹其进化速度。
巨大的想象空间,不止特斯拉的机器人,海内外巨头公司也争相介入。比如,OpenAI重启于2020年解散的机器人团队;英伟达公布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项目GR00T,把它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华为、小鹏等企业也相继发布其相关领域成果。11月6日,小鹏汽车在广州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目前已参与小鹏P7+车型的生产流程。
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日,长安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7年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在这一系列消息刺激下,这不仅点燃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也给A股相关概念的交易情绪再添一把火。A股市场中,机器人ETF自9月底以来,涨幅超过45%,三丰智能、巨能股份、拓斯达、机器人等相关个股,股价翻倍不止。
(图:机器人ETF走势,来源:Choice数据)
核心部件被海外垄断
从投资、研发到生产,人形机器人产业各环节的布局如火如荼。中航证券预计,2030年人形机器人全球需求量有望达到200万台,对应市场空间约5700亿元。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来源:中航证券)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逐渐形成。上游包括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摄像头、轴承等其他零部件;中游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包括主要模块、内置的算法模型与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下游是系统集成、产品销售与维修保养。
(来源:《2024人形机器人研究报告》)
下面,以特斯拉机器人为例,拆解来看。结构上,特斯拉Optimus关节由40个执行器组成,14个旋转关节、14个直线关节、12个灵巧手合计成本占比超过50%。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丝杠、电机、减速器,分别占成本的23.4%、8.9%、4.1%。
而目前,丝杠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高端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较低。电机市场同样被国外厂商占据较高份额,鸣志电器等国内厂商在中低端市场相对有优势。减速器市场被日企垄断,绿的谐波在细分谐波减速器市场中率先开始国产替代,2022年市占率达26%。
要说硬件是决定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灵活程度,那么传感器就是机器人感知世界的媒介。简单来说,传感器就是机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也能感知自身的状态。
202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512.9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在510.1亿美元。目前,海外传感器龙头占据国内超60%的市场份额,在高端领域更是80%依赖进口。
(来源:《2024人形机器人研究报告》)
国内传感器企业则较为分散,但也在持续追赶中。比如,福莱新材的子公司欧仁新材料在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拥有众多专利布局,申请并获批了多项人形机器人柔性传感器专利。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高端制造(包括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显示出福莱新材在智能传感领域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潜力。
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必然是一个超级赛道,但核心部件仍掌握在海外龙头手中,国产替代还有待加速。
酝酿估值泡沫
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其中潜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1、商业化尚未落地
与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不同,人形机器人并不是成熟的行业,大多数公司都是近几年成立,目前国内几乎还没有厂商有能力包揽整机、大模型、系统、应用等机器人行业所有业务。而零部件厂商也都还在争抢海外巨头垄断的剩下市场,且处于百花争鸣阶段。未来产业势必集中,仅有少数厂商能够存活。
2、业绩尚未兑现
譬如,已经2个涨停板的三丰智能,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仅1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1.65%至1850万元。主营工业机器人的埃夫特,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9%至10.18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05亿元。爱仕达,今年4月成立了爱仕达人形机器人公司并纳入合并范围。但整体规模不大,前三季度营收21.14亿元,归母净利润166万元。其中机器人业务贡献收入1.58亿元,主要是来自于此前收购的工业机器人业务。
所以,人形机器人能带来多大经济效益其实还未可知。
(人形机器人概念部分相关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iFinD数据)
历史总是相似,每当新的产业机遇出现的时候,各个企业蜂拥而上,资本市场的火热程度不言而喻,但一旦热情过头,泡沫也随之而来,留下的也只会是一片狼藉。过去几年的光伏行业、半导体、新能源车等行业都有过类似的阶段。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大概也是处在泡沫聚集的时候。
结语
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现实。不可否认,它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但在当前资本的追捧下,不少相关企业的股价飞涨,来蹭概念、打擦边球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市场正酝酿出的估值泡沫,投资者需警惕。毕竟,估值神话破灭的一幕在A股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