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姜萍事件水落石出!天才少女变“作弊大王”?父母也被牵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姜萍事件水落石出!天才少女变“作弊大王”?父母也被牵连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GGHSQLE05568189.html

2024年年末,一个名字——姜萍,短暂地占据了互联网的注意力,从默默无闻的中专生到万众瞩目的“数学天才”,再到“身败名裂”的作弊者。

2024年6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初夏,可是对于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姜萍来说,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月份。

她参加了阿里巴巴举办的全球数学竞赛预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第12名,这个排名不仅超过了众多国内985、211高校的学生,甚至碾压了不少国际名校的参赛者,一个中专生,在高手云集的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这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吸引眼球的故事。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将聚光灯对准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姜萍一夜之间,从一个普通的中专生变成了媒体口中的“天才少女”。

新闻报道中,她被塑造成一个热爱数学,刻苦自学的励志典型,她出身贫寒,无法负担普通高中的学费,只能选择中专就读,但她对数学的热爱从未熄灭,即使在中专学习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专业,她也坚持自学高等数学,每天睡觉前都在脑海里演算数学题。

这些故事,配合着姜萍略显青涩的采访画面,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们被这个“草根逆袭”的故事所感动,纷纷为她点赞、转发、评论。

有人称赞她是“数学奇才”,有人感叹“知识改变命运”,还有人将她与曾经的北大保安、外卖小哥等励志人物相提并论,一时间姜萍成为了全民偶像,她的名字与“努力”、“梦想”、“天才”等关键词紧紧绑定在一起。

与此同时,姜萍的数学老师王某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媒体将他描述成一位慧眼识珠、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在“严师出高徒”的叙事框架下,王某也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他与姜萍的师生情谊,也被解读成教育的成功案例,媒体的报道,将王某塑造成一个伯乐的形象,一个在平凡岗位上成就非凡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进一步丰富“天才少女”的形象,媒体开始深挖姜萍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凭借对数学的热爱和自身的努力,在世界级的数学竞赛中取得佳绩,这样的故事更容易引发大众的共鸣和同情。

媒体的报道,将姜萍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与她的“天才”形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她的好感和支持。

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数学专业人士和网络打假人士对姜萍的“天才”身份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一个中专生的数学水平,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达到世界级数学竞赛的水平,更何况,姜萍所学的专业与数学完全无关,她在缺乏系统学习和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率先发声,他翻出了姜萍以往的数学考试成绩,一份满分150分的试卷,姜萍只考了83分,这与“数学天才”的形象相去甚远。

此外方舟子还指出,在纪录片中,姜萍的板书出现了一些基础性的错误,甚至连抄写公式都会出错,他还质疑姜萍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数学排版软件LaTeX,因为这个软件即使是数学专业学生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

方舟子直接点名,认为要么是阿里巴巴造假,要么是姜萍的老师替考,他的质疑引发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和思考。

一位在数学竞赛领域颇有声望的北大硕士、金牌教练赵斌也加入了质疑的行列,他公开表示,整件事情“造假”的可能性高达99.99%,甚至愿意以500万人民币与网友对赌。

赵斌认为,姜萍的“天才”形象很可能是由其导师王闰秋一手策划的,王闰秋可能利用“中专生”的巨大反差来制造话题,为自己打造“苦行僧”的人设。

赵斌的分析,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一些原本相信“天才少女”的网友也开始动摇。

早在6月份,就有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分析,认为姜萍的预赛成绩很可能与王闰秋的帮助有关,他猜测王闰秋可能与姜萍合作完成了试卷,甚至可能提交了两份答案,一份以自己的名义提交,一份以姜萍的名义提交,结果姜萍账号提交的答案得分更高。

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姜萍和王闰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大众渴望看到“平民天才”的诞生,而专业人士则对姜萍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一些高校对是否破格录取姜萍保持沉默,这或许也暗示了专业人士对姜萍成绩的怀疑。

官媒的报道,将姜萍塑造成一个励志的榜样,而网络上的质疑声则不断涌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真相变得越来越模糊,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终决赛成绩的公布,希望能够揭开谜底。

2024年11月3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官方终于公布了决赛成绩,这份姗姗来迟的名单,成为了揭开真相的关键。

86名获奖者中,并没有姜萍的名字,与名单一同发布的,还有一份关于姜萍事件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姜萍和她的老师王某均未获得决赛奖项,更重要的是,官方确认王某在预赛过程中违反了竞赛规则,向姜萍提供了答题帮助,这也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猜测都得到了证实:姜萍的“天才”身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随着官方调查结果的公布,“天才少女”的神话破灭了。姜萍的母校,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也迅速做出回应,承认了错误,并对王某进行了处分:诫勉谈话,取消本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至此“中专天才少女”的闹剧终于落下了帷幕,曾经被媒体和公众捧上神坛的“天才少女”,如今成为了一个谎言的代名词。

那些曾经为她欢呼、为她喝彩的人们,如今感受到了被欺骗的愤怒,真相大白后,舆论的风向迅速转变。曾经被赞誉环绕的姜萍,如今成为了众矢之的。

网络上充斥着对她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有人对她和她的家人进行人身攻击。

姜萍的家人也因此被卷入了这场舆论风暴,他们原本对姜萍的“天才”身份并不知情,只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才了解到女儿在数学竞赛中取得的“好成绩”,如今他们却要承受来自公众的质疑和谩骂。

有网友透露姜萍的父母不得不躲避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甚至一度东躲西藏,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成为了这场骗局的无辜受害者,姜萍的母亲注销了社交媒体账号,她的父亲则被一些网友追着骂“骗子”。

这场风波,对姜萍的家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原本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因为这场骗局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们成为了这场事件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姜萍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术造假的个案,它更折射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媒体的过度炒作和“造神”行为,是导致这场闹剧的重要原因,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不惜夸大事实,甚至制造虚假新闻。

他们将姜萍塑造成一个“天才少女”,却忽略了对事实的核查和求证,网络舆论的盲目跟风和非理性情绪,也加剧了事件的恶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情绪所裹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些网友在没有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就对姜萍和她的家人进行攻击和谩骂,这无疑是对网络暴力的纵容。

姜萍事件,也提醒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姜萍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她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事件的严重性,也可能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她或许只是听从了老师的安排,成为了这场骗局的棋子,真相最终会水落石出,谎言终究无法长久,任何试图通过造假来获取名利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天才少女”的谎言,最终以悲剧收场,这场闹剧不仅伤害了姜萍和她的家人,也损害了公众的信任。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虚假信息所迷惑,在网络时代,信息的真伪辨别更加重要,我们应该警惕媒体的过度炒作,拒绝盲目跟风,理性看待网络信息。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更好地对待网络舆论,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名誉,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姜萍事件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真相,远离谎言,只有这样,才能守护网络的清朗空间,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姜萍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希望她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她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她走出阴影,重新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