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香方:从《陈氏香谱》到《香乘》的香学智慧
古代香方:从《陈氏香谱》到《香乘》的香学智慧
中国古代香事文化源远流长,其精髓在于香材的炮制、配伍和比例,从而形成独特的香方。从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和香方》到明代朱权的《焚香七要》,历代文人墨客对香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富的文献遗产。其中,《陈氏香谱》和《香乘》两部著作更是集香学之大成,不仅记载了众多香料的来源、功效和用途,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合香配方,展现了古人对香气艺术的精妙追求。
中国古代香事,非常看重香材炮制、配伍和比例,从而形成不同的香方。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调和香料的专著——《和香方》;明代的朱权著有《焚香七要》,规范了文人香事的法度。实际上,关于香事的著作和文章是很多的,目前的香道小圈子里,常被提到的是宋代的《陈氏香谱》和明代的《香乘》。
《陈氏香谱》是宋代集众香谱的大成之作,编纂者为陈敬,字子中,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生平资料较少。《陈氏香谱》是对宋代前期大量香谱的收集整合,将包括沈立、洪刍等共十一家所著的《香谱》汇为一书,征引繁复。全书四卷,介绍了香料出处、历史、功效、用途、窨藏、用具、典故等,核心内容是合香的配方。书中所列香料达八十种,其中产于域外者占三分之二,如龙脑香、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鸡舌香、龙涎香等;产于洛阳等中原一带的占三分之一,如牡丹、丁香、白芷、梅花等。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地域喜好和成长经历。书中记载合香方百余个,有印篆香方、凝和香方、拟花和百花香方、佩戴香方等。
明代的《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全书共二十八卷,含香品五卷,佛藏诸香一卷,宫掖诸香一卷,香异一卷,香事分类二卷,香事别录二卷,香绪余一卷,法和众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熏佩之香、涂傅之香共一卷,香属一卷,印香方一卷,印香图一卷,晦斋香谱一卷,墨娥小录香谱一卷,猎香新谱一卷,香炉一卷,香诗和香文各一卷,极为繁复。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合香的意义,以“梅花香”来举例。古时与梅花有关的香方甚多,据记载,最早以梅花命名的香为“寿阳公主梅花香”,而《陈氏香谱》中除了寿阳公主梅花香,还有李王帐中梅花香、笑梅香、肖梅香、胜梅香、浃梅香、韩魏公浓梅香等。虽然都是模拟梅花的清冷香气,然而香方各有不同。先看《陈氏香谱》中的寿阳公主梅花香香方:“甘松半两,白芷半两,牡丹皮半两,藁本半两,茴香一两,丁皮一两(不见火),檀香一两,降真香一两,白梅一百枚。右除丁皮,余皆焙干为粗末,瓷器窨月余,爇如常法。”而韩魏公浓梅香的香方则是:“黑角沉半两,丁香一分,郁金半分(小麦麸炒令赤色),腊茶末一钱,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即韶粉是),白蜜一盏。右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半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及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使稀稠得宜,收沙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韩魏公浓梅香窨藏的时间越久香味越好,焚时不宜用硬火,需用云母片或银叶隔火。
另外,在北宋洪刍《香谱》中记载的“梅花香法”:“甘松、零陵香各一两,檀香、茴香各半两,丁香一百枚,龙脑少许,右为细末,炼蜜令合和之,干湿得中用。”该法是以甘松、零陵香、檀香等香药模拟梅花的香韵。
虽然具体配方不同,但是以各种香料来模拟梅花香韵,在《非烟香法》中有很详细的解释:“梅花冷射而青涩,故余以辛夷司清,茴香司涩,白檀司寒冷,零陵司激射,发之以甘松,和之以蜜,其香如梅。”
所以,古人为什么看中合香?是因为合香既有统一的配置原则,又有不同的表现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探索的事。虽然香事不是茶席之必需,然而饮茶也好,香道也好,都有“气味弥散”的艺术在其中,是共通的,也是可以营造的。
本文原文来自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