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息法要领(深度干货)
数息法要领(深度干货)
数息法是一种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的禅修方法,通过数呼吸的次数来帮助修行者达到身心合一的禅定状态。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各种人群,无论是在静坐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练习。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息法的修行方法和不同阶段的体验。
数息法属于系缘守境止,即将注意力/心念放在呼吸的出入、呼吸数(念F)上,使心专注,不驰散,进而达到身心合一,进入身心两忘而又了了分明的禅定态。心就比好是活蹦乱跳的猿猴,心系一处,就是将猴子锁在一处,久之,它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此法简易,人人可以行持,乃至座上功夫成熟,随时随地,不择时间,不拘场地,行住坐卧,皆可观照数息(念F)。
前行:调身 调息 调心
调身
坐姿中正稳定,自然舒适(散单双盘皆可)。百会上领,双目微闭,面带微笑,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舌抵上颚,背脊中正,两肩平垂,双手定印,盘腿稳固。
全身放松,可以从头到脚一部分一部分地扫描、放松身体,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心意及之自然舒解。
调息
1-吐故纳新
口吐鼻吸,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吐尽吸满,令胸腔气道舒畅。吐故纳新可配合气运丹田,收摄心神。
2-呼吸四相
一风、二喘、三气、四息。风则出入有声,喘为结滞不通,气即出入不细,这三相都需要调整以达到不声、不结、不粗,而能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方为息相。
调心
1-收心。上座后,需万缘放下,抖擞精神,提起正念。初学最好每天抽出个特定时段,将一切杂务放下,每天到点按时上座,养成习惯,身心容易收摄。
2-发心。万相造化,不出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修行静坐自然也有因果。真正修行需心存利他,心量打开,承载多了,气就容易厚重,气脉更易通畅;进一步能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你喜欢的、不喜欢的,你爱的、你恨的),破人我分别,方可“心开脉解”,容易与诸F菩S/大德相应。
3-净心Q请。有信仰的,可以祈Q诸FP萨加持。也可以想象自己身披光之铠甲,或者被光球所笼罩。
正行
修法理路
吸气时觉知自己“吸气”,呼气时觉知自己“呼气”,在呼气末端默数“一”(念F法门则在呼气自然念F);即觉知一吸一呼,并在气吐完之后(完全吐尽)默数“一”,然后再一吸一呼默念“二”,乃至到“十”为一周期。
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从一数至十。
中间如果有数着数着被妄念带跑了,就是一吸一呼“一”、一吸一呼“二”、一吸一呼“三”,然后就忘了数到哪里了,则需再回到一从头开始数。如果数过头,超过十,如数到十几,二十几才发现自己数过了,觉察到之后也需重新回到一重新开始。也就是数丢或者数过头,都需要重头开始。
注意事项
1-调身、调息、调心,在座中也宜随时调试,使身心自然放松。
2-此法应保持自然平顺的呼吸,不刻意控制。若控制呼吸,则不易入静。
3-此法需持续地觉知呼吸与清明地数息:妄想生起时,不必理会,一觉察到,立即回到呼吸;不管它,不理它,只是回到对呼吸的觉察与数息上,专注在修法上。如此不断练习,慢慢地、慢慢地,妄念自然会愈来愈少,也会越发没有力量,定力也就渐修渐深。
4-此法可在坐下,行、住、坐、卧中持续用功。
功夫阶段
1-散乱
心念无法系守在数息上,无法完整一次十数数息。此时,可在觉知呼吸、数息的同时,增加注意力锚定点,以使妄念失去能量。可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觉知气息经过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觉受,或者觉知气息所带动身体气道、胸腔腹部的起伏,又或者加上意守下丹田、观想、念F等,使心收摄。等粗重妄想散去后,再回到单纯地对呼吸的觉察与数息上。
2-断续
已经能够完成十数周期,只是还比较艰难,时断时续。初学者常在此阶段半途而废,改学他法。此阶段需提振精神,给自己设定目标,如一座中完成10次完整周期,往后持续增多至15次、20次,如此递增;或固定将此法修100座,乃至500座,直到修法绵密,不断续。
3-不断
数息时,已能连续不断,轻松地循环往复,但仍有许多妄想杂念,正念与妄念同时并存。这时一般能够体会到用功修法后,身心得到滋养,获法益。切不可得少为足,还需努力精进。持续精进,让功夫成熟,从座上带到座下日常行住坐卧当中,直至正念相续,心常清明常寂,遇事偶有惊乱也能很快收摄安住。
4-正观
上阶段功夫纯熟之后,数息已不再费力,稍稍提起正念,心即清净。但仍有数息的我,被数的呼吸,和数息的数。因此,觉数息“疲累”而渐渐放下、忘记数息,而由数息进入止观。念起而心不执取,观之令退,妄想自息,重回清净。此时,行者偶尔会有忘记身体、忘记自己所处时空的体会,但还有个“我”在。
5-入定
无能观、所观,无主观、客观,无人、我对立,无身心世界、时间空间。此时行者了了分明而不分别,了了分明故,细微响动亦知之;不分别故,动静无二,心不起念,念起分别即出定已。此时,行者在生活中,如如不动,不随境转的功夫自然加深。但仍有八识田中有漏种子及细微妄想执着未及翻出。
6-脱落
等到能入定,修行才是真修,此后还需练得入定自在,出定自在,一座数日只觉弹指之间。到此,却也不过是小歇场,还需久久用功,待因缘时至,方“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见本来面目,契悟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