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频繁使用GPS丧失方向感?清华大学陈霓虹:影响或可逆,可通过学习训练提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频繁使用GPS丧失方向感?清华大学陈霓虹:影响或可逆,可通过学习训练提升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11-04/doc-incuwfya3331849.shtml

随着智能导航系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手机导航来寻找方向。然而,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频繁使用智能导航系统的人往往对环境的记忆和方向感更差,自身的导航能力也会受损。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的担忧:长期使用GPS真的会导致方向感丧失吗?

近日,搜狐科技就这一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陈霓虹。陈霓虹主要利用心理物理学、脑成像技术(fMRI)、神经调控技术(TMS)、眼动和计算模型等手段,探索视觉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和注意等。

大脑为何更倾向于依赖外部导航?

研究发现,大脑会优先选择更精准的外部导航信息。陈霓虹解释说:“大脑中每时每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不依赖导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来定位自身环境。当我们拾取物品时,大脑会整合来自视觉和触觉的证据,并忽视无关的证据。当不同信息渠道存在冲突时,会根据每个渠道的可靠性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准确的定位。例如,视觉信息通常更精确,因此我们往往更多依赖视觉。”

“由于外界的导航软件通常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我们会倾向于依赖外部导航进行判断;而自身导航能力越弱的个体,由于内部信息的准确度低,对外部信息的依赖也越强。”陈霓虹补充道。

海马体在空间导航中扮演关键角色

关于空间导航的神经基础,陈霓虹分享了一些重要研究。20世纪中叶的大鼠迷宫实验发现,大鼠在学习迷宫后,即便从不同位置出发,也能快速前往食物地点。这表明生物并非仅仅习得了简单的行为反应,而是在脑中生成了“认知地图”来引导行动。

2014年,Keefe和Moser夫妇因在空间定位机制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他们发现,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可编码个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而空间中不同地点的相对位置编码位于内嗅皮层,细胞在不同尺度上形成六边形网格结构,使空间导航成为可能。

“研究证据显示,海马体和临近脑区,如内嗅皮层和压后皮层,在三维空间位置编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霓虹总结道。

导航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提升

对于人们普遍担心的“海马体等负责‘导航’结构长期得不到运用会不会退化”这一问题,陈霓虹表示:“用进废退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经典观念,但上述研究大多是横断研究,跨度长的纵向追踪还很少,因此,我们还不知道数年或数十年的设备依赖对定向能力退化的影响具体有多大。”

不过,陈霓虹认为,人们的导航能力受到GPS依赖度的影响是可逆的,是可以通过主动学习训练来提高的。她还提到,Tolman在大鼠迷宫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发现:一组大鼠在初始的学习阶段(前10天)走到目标位置不会获得食物奖赏,相较于每次到达目标位置都获得食物奖赏的大鼠,这组大鼠对目标位置学习会略慢一些。但从学习的第11天起,给这组大鼠在目标位置放上食物奖励,这些经过了自由探索的大鼠的正确率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探索和好奇心可能对我们的学习和空间认知都非常关键。”陈霓虹总结道。

不必过分担忧GPS对方向感的影响

最后,针对是否应该减少对GPS的使用这一问题,陈霓虹表示:“即便存在影响,也不用担心,毕竟我们每天还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行动,对于前后左右的空间定位已有足够的训练。”

“此外,有学者认为,海马体及其相关的空间编码细胞不仅可以编码三维空间地图,还适用于语义和情景记忆等抽象认知地图的信息加工。或许,当海马体中更多的神经元从导航功能中解放出来后,它将更多地参与其他抽象信息的处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