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中相似性度量方法-余弦相似度
机器学习中相似性度量方法-余弦相似度
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是一种用于衡量两个非零向量之间角度 cosine 值的度量方法,以此来评估这两个向量在多维空间中的方向性相似度。它是通过计算两个向量的点积(内积)后,除以两个向量的模长(即长度)的乘积得到的。
1. 计算公式
数学上,对于向量A=[x 1 , x 2 , . . . , x n x_ 1,x_ 2,...,x_ nx1 ,x2 ,...,xn ]和向量B=[y 1 , y 2 , . . . , y n y_ 1,y_ 2,...,y_ ny1 ,y2 ,...,yn ],余弦相似度cos(θ \thetaθ)定义为:
S i m ( A , B ) = cos ( θ ) = A ⋅ B ∥ A ∥ ∥ B ∥ = ∑ i = 1 n A i B i ∑ i = 1 n A i 2 ∑ i = 1 n B i 2 \ Sim(A,B)= \cos({\theta}) = \frac{\mathbf{A} \cdot \mathbf{B}}{|\mathbf{A}| |\mathbf{B}|} = \frac{\sum_{i=1}^{n} A_i B_i}{\sqrt{\sum_{i=1}^{n} A_i^2} \sqrt{\sum_{i=1}^{n} B_i^2}} Sim(A,B)=cos(θ)=∥A∥∥B∥A⋅B =∑i=1n Ai2 ∑i=1n Bi2 ∑i=1n Ai Bi
- A⋅B 表示向量 A 和向量 B 的点积
- ∥𝐴∥和 ∥B∥ 分别表示向量 A 和向量 B 的模(即长度)
- 𝜃是向量 A 和向量 B 之间的夹角
余弦相似度的值范围是 [-1, 1]:
- cos(θ \thetaθ)=1,表示向量A和B方向完全相同
- cos(θ \thetaθ)=-1,表示向量A和B方向完全相反
- cos(θ \thetaθ)=0,表示向量A和B正交,没有任何方向上的相似性
2. 余弦距离
余弦距离(Cosine Distance),从余弦相似度转换为距离概念,也是用来衡量两个向量间的相似性。余弦距离定义为:
d ( A , B ) = 1 − cos ( θ ) = 1 − A ⋅ B ∥ A ∥ ∥ B ∥ = 1 − ∑ i = 1 n A i B i ∑ i = 1 n A i 2 ∑ i = 1 n B i 2 \ d(A,B)= 1- \cos({\theta}) = 1- \frac{\mathbf{A} \cdot \mathbf{B}}{|\mathbf{A}| |\mathbf{B}|} = 1- \frac{\sum_{i=1}^{n} A_i B_i}{\sqrt{\sum_{i=1}^{n} A_i^2} \sqrt{\sum_{i=1}^{n} B_i^2}} d(A,B)=1−cos(θ)=1−∥A∥∥B∥A⋅B =1−∑i=1n Ai2 ∑i=1n Bi2 ∑i=1n Ai Bi
通过公式可以看到,余弦距离是由1减去余弦相似度得到的。
- 如果A和B两个向量完全相同,它们的余弦相似度是1,则余弦距离就是0,即A和B两个向量之间没有距离,完全一致
- 如果A和B两个向量完全相反,它们的余弦相似度是-1,则余弦距离就是2,即A和B两个向量之间距离最大
3. 代码实现
编写代码实现余弦相似度或余弦距离,在Python中,可以使用numpy、scipy或者sklearn来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或余弦距离:
# -*- coding: utf-8 -*-
"""
Created on Fri Jun 14 22:36:45 2024
@author: AIexplore微信公众号
"""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from scipy.spatial.distance import cosine
import numpy as np
def cosine_similarity_v1(vector_a, vector_b):
"""
计算两个向量的余弦相似度。
参数:
vector_a -- 第一个向量,类型为NumPy数组或列表
vector_b -- 第二个向量,类型为NumPy数组或列表
返回:
两个向量的余弦相似度
"""
# 将输入转换为NumPy数组(如果还不是的话)
vector_a = np.array(vector_a)
vector_b = np.array(vector_b)
# 计算向量的点积
dot_product = np.dot(vector_a, vector_b)
# 计算向量的模长(欧几里得范数)
norm_a = np.linalg.norm(vector_a)
norm_b = np.linalg.norm(vector_b)
# 防止除以零的错误
if norm_a == 0 or norm_b == 0:
return 0 # 如果任一向量为空,则认为相似度为0
# 计算并返回余弦相似度
return dot_product / (norm_a * norm_b)
def cosine_similarity_v2(vec1, vec2):
vec1 = np.array(vec1)
vec2 = np.array(vec2)
# 计算余弦相似度
cos_sim = 1 - cosine(vec1, vec2) # cosine函数直接返回的是距离,所以用1减去得到相似度
return cos_sim
def cosine_similarity_v3(vec1, vec2):
vec1 = np.array([vec1])
vec2 = np.array([vec2])
sim = cosine_similarity(vec1, vec2)
return sim[0][0]
# data
vec1 = [1, 2, 3]
vec2 = [4, 5, 6]
# 计算相似度
similarity = cosine_similarity_v1(vec1, vec2)
print("余弦相似度 v1:", similarity)
similarity = cosine_similarity_v2(vec1, vec2)
print("余弦相似度 v2:", similarity)
similarity = cosine_similarity_v3(vec1, vec2)
print("余弦相似度 v3:", similarity)
输出结果:
余弦相似度 v1: 0.9746318461970762
余弦相似度 v2: 0.9746318461970761
余弦相似度 v3: 0.9746318461970762
上面代码提供了三种实现方式,殊途同归,根据需要选择性使用。
4. 应用场景
余弦相似度因其特性在多个领域和应用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
- 推荐系统:在电商、短视频、音乐平台等推荐系统中,通过计算用户历史偏好向量(基于用户对项目的评分或互动)和待推荐项目特征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可以发现与用户兴趣最为接近的项目,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
- 图像识别与检索:在计算机视觉CV领域,将图像特征(如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提取的特征向量等)映射到高维空间,利用余弦相似度来比较不同图像间的相似度,可以实现图像检索、图像分类以及内容相似的图像分组
- 聚类分析:在无监督学习的聚类任务中,余弦相似度可用作距离度量,帮助将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簇
当然,还可以应用到文本相似性判断、信息检索、社交网络分析、文本分类、用户行为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