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鄱阳湖湿地植物世界:从薹草到苦草,从生态平衡到危机挑战
走进鄱阳湖湿地植物世界:从薹草到苦草,从生态平衡到危机挑战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这里生长着600多种湿地植物,它们不仅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还维系着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近年来鄱阳湖湿地植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水位变化到物种入侵,从生态退化到候鸟食物短缺,这一系列问题正在威胁着这片珍贵的湿地。本文将带你走进鄱阳湖的湿地植物世界,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什么是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家族”庞大,种类繁多。我国分布着湿地植物多达2200余种,其中在鄱阳湖的就有超600种。鄱阳湖与长江连通,又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让丰饶的鄱阳湖湿地成了植物天堂,各类生物在此和谐共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虽然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水韭、水蕨、粗梗水蕨、乌苏里狐尾藻、野大豆、野菱等,均被列入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名录,擅自采摘属于违法行为。
鄱阳湖湿地的代表植物
在繁多的鄱阳湖湿地植物中,受水位影响变化大的代表当属薹[tái]草和苦草。
先说说薹草,名字看似高冷,实则最接地气。如果你曾在枯水期打卡鄱阳湖大草原,那么你一定与它亲密接触过。
薹草群落是鄱阳湖湖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群落类型,在湿地植被中占比20.9%。薹草种类较多,混生在一起,无论土壤干湿如何都生长,别的草休眠,它生长,主打一个“比学赶超”。
薹草含有丰富的植物粗蛋白、胡萝卜素及动物生长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是一种适合奶牛宝宝们汲取营养的牧草。每年枯水时节,对薹草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加工,变废为宝的同时,还能促进湖区农民增收。
再来说说苦草,苦草全草可入药,因味道苦而得名,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草比“命”还苦。苦草是鄱阳湖湖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沉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是白鹤最爱吃的食物之一。每年夏季进入繁殖旺盛时期,可近年来枯水期提前,秋冬持续干旱问题,使湖区部分湿地以及像苦草一样的沉水植物退化。相关部门已就此问题展开行动,购买苦草种苗,人工种植上百亩对湿地进行科学修复,为下半年来此越冬的候鸟建造生态食堂。
湿地植物如何分布?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鄱阳湖的湿地植物因为对水分喜好不一,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分布特点上,湿地植物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兼具镶嵌分布特征,随水文节律呈现明显季节变化。由于湖滩草洲上局部微地形的变化,造成不同植物群落交错分布,呈现出鄱阳湖湿地植物分布上的复杂性特点。
鄱阳湖湿地的危机
近二十年来,随着鄱阳湖水文节律的变化,泥沙滩地提前出露,使得鄱阳湖草洲大面积扩张,增加的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是蓼[liǎo]子草群落、虉[yì]草群落等。蓼子草虽美观但候鸟却无法食用。
在秋冬连枯和人类活动加剧共同作用下,鄱阳湖湿地植被已出现退化,并且在群落组成、空间分布、水生植被面积等方面,都正发生着显著变化。
例如大量中生、旱生植物入侵高滩地,植被旱生化趋势显现;又比如部分湿生植被向低水位区扩张,原本和睦相处的湿生与水生植被“闹掰”,挤占水生植被空间等情况(中生植物:是指生长在中等温度、水分条件始终地方的植物。旱生植物:是指可以在干旱地区保持体内水分以维持生存的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过度潮湿环境中的植物,抗旱能力较差。)。
近些年干旱频发且生态恶化,使沉水植物受到严重威胁,退化严重,像白鹤这样爱吃植物根茎的候鸟,食物严重缺乏,迫使它们不得不搬家至藕田或四处飘荡。
尾声
鄱阳湖湿地植物分布面积不断缩小,每失去一片湿地,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或数种生物。水生植物物种越来越少,甚至有些物种已濒临灭绝,候鸟食物质量直线下降,早已不是过去“衣食无忧”的鄱阳湖。保护鄱阳湖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迫在眉睫。
水是湿地生存的保障,只有保证了基本水文条件,维持住生物多样性,恢复鄱湖湿地类型正常发育,才能使草滩、泥滩、浅水洼地渐渐露面,扩大沉水植物的适生范围,为越冬候鸟提供适宜的觅食生境。生态秩序井然,鄱阳湖,还是那个美好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