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问题纠治“普法专栏”之二十:恐吓威胁不可为,敲诈勒索是犯罪
倾向性问题纠治“普法专栏”之二十:恐吓威胁不可为,敲诈勒索是犯罪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其主要特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恐吓、威胁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罪名,本文将从行为类型、典型案例、法律条文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
哪些行为属于敲诈勒索?
“恐吓、人身威胁”敲诈
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揭发隐私、毁灭财物等相恐吓,对被害人或与被害人关系密切的人进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在心理上产生恐惧的行为。
“网络攻击”敲诈
通过调用大量网络资源,对目标网站发起流量攻击和指令请求,造成目标网站无法响应,或者宕机、断网、无法提供服务,要求目标网站支付“维护费”或强买强卖目标网站一些资源。
“合成照片”敲诈
通过网络搜索不特定视频、照片以及相关信息,利用视频制作软件或照片合成技术,制作“不雅视频”或“不雅照”,然后通过短信、邮箱等发送给特定对象,并以举报、传播和告知家属等手段威胁对方。
“裸聊”敲诈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用言语刺激或用淫秽视频、图片等引诱被害人进行裸聊,并录制或伪造被害人裸聊过程中的视频、照片,通过诱导被害人下载安装木马软件窃取通讯录等信息,以发布不雅视频或照片作为要挟,实施敲诈勒索的行为。
“恶意索赔”敲诈
以牟取利益为目的,通过“知假买假”,甚至“掉包”“夹带”“造假”等方式人为制造索赔理由,利用相关规定,通过扩大“假一”获得更多“赔十”、以增加惩罚性赔偿金的基数达到高额索赔目的。
典型案例
案例一:威胁恐吓恶意索要赔偿
王某的哥哥在一建筑工地干活期间,因琐事与工友李氏父子发生打斗,事后王某哥哥认为自己被打吃了亏,伙同王某等五人下班后将李氏父子拦截,并采用言语威胁的手段索要5000元现金作为赔偿,最终索得现金3000元,并让李氏父子打下2000元欠条。李氏父子认为王氏兄弟是在讹诈,遂在第二天报警。王氏兄弟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期一年执行。
案例二:利用黑客技术要挟索取网站“维护费”
2016年3月,马某伙同王某、吴某攻击上海一商品交易公司网站,导致该公司网络通讯堵塞、瘫痪,后以黑客身份通过QQ与公司取得联系,表示该公司每月交3万元“维护费”才会停止攻击。被害公司打款给黑客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马某等3人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马某等3人构成敲诈勒索罪,分别判处相应刑罚。
案例三:通过合成照片勒索钱财
2023年3月,李某等人利用AI技术合成他人不雅照片并投递信件实施敲诈勒索,向每名被害人索要15万至18万元不等,累计向800余人发送信件,截止案发时未发现有被害人支付勒索钱财。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等人已经着手实施敲诈勒索犯罪行为,依法判处李某等人有期徒刑四年两个月至五年四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案例四:通过社交软件裸聊敲诈勒索
2023年,王某通过QQ与一陌生女性视频裸聊后,收到一个本人和一女性裸聊的视频,对方以此要挟王某转账8000元,之后又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其通讯录继续对其威胁,要求其下载指定APP,并向APP账号内充值3万余元,后续对方又发来消息要求其继续转账,王某不堪重负选择了报警,犯罪嫌疑人陈某、罗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受到刑事处罚。
案例五:购买过期食品恶意索赔
2024年10月,陈某在某商店购买过期饼干食用后身体不适,拨打12315投诉后,经三方协商,陈某得到商家赔偿。此事过后,陈某伙同晏某等3人在超市、商店专门寻找、购买已过期食品,并以食用后身体不适为由向商家索赔3000-4000元不等金额,若商家拒绝赔偿,几人就以举报进行要挟。陈某等4人先后向3家商店进行了“索赔”,累计获利9600元。陈某、晏某等4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受到刑事处罚。
法条链接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如何预防敲诈勒索犯罪
一是依法合理维权
消费中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时,如果仅就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与商家进行友好协商,在合理范围内获得赔偿款,可理解为正当维权。但维权诉求要符合法律规定,也要符合基本情理,不能漫天要价,更不能动辄以报复手段相威胁,把依法维权变成敲诈勒索。
二是消除报复心理
当遭遇不法侵害时,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如果抱着以暴制暴的想法,觉得对方有责任,采用暴力打击来恐吓、或危害后果来威胁,不仅不能挽回损失,可能还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三是提升防范意识
学习了解相关常识,提高对敲诈勒索行为的警惕性,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迅速识别并合理应对;谨慎处理个人信息,避免随意泄露给陌生人,不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下载不明软件,以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