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8种方法
土壤改良的8种方法
土壤是作物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土壤改良的8个维度,从问题的发生到诊断方法,再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和改善土壤质量。
一、土壤酸碱度不适合及土壤酸化现象
问题发生的原因
部分土壤酸度过高(pH在5.0以下)或过碱(pH在7.5以上),会影响土壤中植物养分的有效性,使作物难以适应。土壤酸化在农业生产中较为常见,主要由雨水大量淋洗、母质酸性、植物吸收大量正离子养分、不当施用酸性肥料以及过量有机酸等因素引起。当土壤缓冲能力不足时,更容易出现酸化现象。
诊断土壤酸碱度
常用酸碱度电极测定法和石蕊试纸颜色测定法。测定酸碱度时,应将土壤与水混合搅拌后进行,避免在土壤干燥状态下测定,因为测定的是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解决酸碱度不适的办法
- 施用中和剂: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等碱性材料(如农用石灰、白云石粉等),并配合有机质施用;碱性土壤可施用酸性材料(如硫磺粉、稀硫酸等),但不宜过量,建议逐年渐进改良。
- 施用有机质: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施用有机质,有助于提高养分的有效性。
- 紧急补充叶面施肥:可暂时改善土壤酸碱性,但彻底改良土壤才是根本之策。
二、缺乏土壤有机质
问题发生的原因
在多雨高温或多湿环境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尤其是山坡地更容易缺乏有机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普遍存在有机质缺乏的问题。当土壤中有机质不足时,农民往往会过量施用化学肥料,这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降低作物产量,增加土壤病害,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增加土壤有机质入手。
诊断缺乏有机质的方法
除了通过专业农技部门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土壤干燥后特别坚硬,颜色呈现红色或黄色,缺乏团粒结构,这些都是有机质缺乏的特征。
解决缺乏有机质的办法
- 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
- 种植绿肥作物:通过轮作方式,特别是豆科作物轮作,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 增加覆膜利用:减少土壤冲刷和表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质。
- 应用腐植酸和泥炭土:近年来,这些物质在增加和稳定土壤有机质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
三、土壤物理性不良
问题的发生的原因
当土壤呈酸性且缺乏有机质时,其物理性质通常较差,团粒结构需要改善,保水能力不足,容易干旱,干燥时特别坚硬,这是典型的贫瘠土壤特征。土壤质地过粗或过黏都会导致问题。过粗的土壤保水能力差;过黏的土壤则过于密实,排水不良,影响根系生长。
诊断土壤物理性不良的方法
通过手触分级判断土壤是否过黏或过砂;观察土壤孔隙度和团粒结构。取少量土样加水湿润后搓捏,砂砾感明显的是砂土;黏重且可搓捏成条的则含黏粒较多。土壤的孔隙度和团粒构造很容易用肉眼观察。
解决土壤物理性之不良
- 排水不良:对于区域性排水不良,可选择耐水作物或品种,或采用高畦栽培。排水系统可采用简便排水或暗管排水方式,建设时需考虑排水效率和经济效益。
- 土壤构造不良:通过增施有机质和配合石灰使用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团粒构造。对于碱性土壤,仅需施用有机质。深层改良可通过深犁疏松土壤或深层施肥。
- 土壤太砂或太黏:选择适应不良土壤的作物或品种,采用客土和施用有机质来改善土壤质地。
四、土壤营养不平衡
问题发生的原因
不平衡或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会导致营养元素间吸收的拮抗作用。无论是大量、中量还是微量元素,都不能过量。例如,氮过多会导致作物徒长,枝叶繁茂,易遭病害,不易开花或坐果。
诊断养分的不平衡
土壤中营养不平衡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植物生长状况来判断,或通过植株化学分析配合土壤分析诊断。土壤应定期进行分析诊断,密集耕作系统至少每3-4年需要诊断一次。
解决土壤营养不平衡之要领
- 了解作物品种特性: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需先了解作物品种的需肥特性。在生长过程中,缺乏养分时可通过叶面补充。进一步改善土壤本质,如调整酸碱度,使养分吸收平衡。对于因某些养分过量不平衡引起的问题,需较长时间改良,可施用腐熟度较高的有机质(如各种堆肥、腐植泥炭土等)吸附,减少过量危害,达到平衡。
- 配合轮作系统:通过不同轮作作物吸收多量养分,减少土壤危害,实现营养均衡。配合适当施肥,改善土壤养分不平衡。
- 对抗施肥:对于山坡地无法进行水田轮作的情况,除施用高腐熟度有机质外,可采用拮抗元素补救。如磷过量引起的微量元素缺乏,可通过深灌施肥或叶面施肥补充;钾肥过量易引起缺镁,可采用硫酸镁或硅酸镁等镁肥的拮抗作用,减少养分过多的危害。
五、盐类及重金属累积的问题及污染
问题的发生原因
污染及不当的灌溉水,或是化学肥料使用过多,都会引起土壤盐类及重金属累积。因为土壤有吸附的能力,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
诊断盐类及重金属污染之累积
最准确的是用化学分析测定所含盐类及重金属量。盐类的累积也可用肉眼观察,诊断时从晒干的表土,可观察到白色粉末或晶体状的盐类,盐类累积过多有白色物出现。
解决盐类及重金属污染之累积
因密集耕种作物时,大量施用盐类肥料所引起的累积,可采用旱田水田轮作,水田耕作时可洗去大量的可溶性盐类;或选择较耐盐的作物,因作物的耐盐性有差异;施用有机质对洗盐类也有帮助,因有机质分解的有机酸,可增加盐的溶解度。重金属累积污染可加入有机质吸附,以稀释作用减少作物吸收;如严重污染则不应种植食用作物或饲料作物,要避免污染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如要种植则需慎选非食用植物,如林木植物、纤维特用作物等。
六、表土流失问题
问题发生的原因
表土是历经长年自然改良的宝贵土壤,山坡地如表面植物保护缺乏时,优良的表土很薄,大多会被冲刷洗走,表土的流失同时伴随着肥料的流失。
诊断表土流失
这是相当容易判断的,只要看在雨中流出的水,是否带有泥色或混浊,即可知表土是否流失。
解决表土流失的办法
表土要有保护,可采用覆盖或草生栽培,尤其是以果园的草生栽培最为有效,而且雨季时不必除草,表面上看草生会吸收竞争部份施入的肥料,但吸入肥料经砍割覆盖或犁入后,肥分又回到土壤,对多年生果树的表土肥力,很有帮助,草生栽培又可使雨水深入土层,增加有机质、使土变松软、保肥性好,实为一举多的。
七、土壤病虫害问题
问题发生的原因
引起土壤病虫害的因素很多,由于病菌大量繁殖或植物的耐病力降低,就易引起作物根系病害。土壤病害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及灌溉水来源有密切关系;种苗的传染病菌也不应忽视,健康的育苗是很重要的。
诊断土壤病虫害
要精确了解根系发生的病害,以鉴别病菌的种类,需要专门的鉴别方法。根系枯死的原因,可能是生物性或非生物性所引起,或互为因果关系。线虫的危害根系较易观察出来,在根上会有膨大凸起或瘤状的症状发生。
解决土壤病虫害的办法
治疗土壤病虫害,包括化学药剂处理、物理处理(如高温)、生物处理等方法,另外可利用土壤改良剂,以化学、物理、生物性等不同方式改良土壤,使病虫害不易繁殖或增加作物抗性,而达到控制土壤病虫害的目的。例如施用有机质或生物菌肥使土壤改良,也可减少土壤病害发生,但应注意粪便类有机质,如未经腐熟,易致多种菌或虫的感染。
八、连作的土壤问题
问题发生的原因
因连作引起问题土壤,一般不外乎在土壤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上发生问题,常见的是病菌或虫体孳生过多、有毒物质、盐类累积或养分不平衡所致。
诊断连作问题
一种或同类作物连作次数后,发生生长不良,施肥并不能完全改善,常见如幼苗的枯萎及烂根。生长点或新叶不正常或不伸展的问题发生。
解决连作的问题土壤
采取轮作,尤其旱田水田轮作最好。可施用有机质改善或种植绿肥,有机质吸附有毒物及分解有毒物质,并有制衡土壤有害微生物的功效,加上补充大量、中微量养分,可减少养分不平衡。也可采用施微生物菌肥。连作田常有大量的地上部或地下根部,这些残质也可能是问题的根源,因此,清除田间残质,可减少毒物质或病虫害的危害。
以上所常见的八大问题,不是所有的土壤都会存在,因此,必须先了解土壤的特性,确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土壤的肥力自然会改观,有了健康的土壤,才会有健康的作物。只要勤于管理,保持土壤肥沃,作物高产就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