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诮”字怎么读?千万别读成“qiǎo”,更不读成“xiào”!
“诮”字怎么读?千万别读成“qiǎo”,更不读成“xiào”!
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中,每一个字都好似一座小岛,等待我们去探索与领悟。有些字常被我们所熟知,也有些字虽不常用,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既少见又颇具深意的汉字——“诮”。
“诮”字是什么意思呢?
“诮”字的本义带有责备、讥讽、嘲笑等含义,可表示对他人的言行进行批评或讥刺。古书中所言“诮”常带有一种责难、质疑或嘲弄的意味,与“责骂”或“讥讽”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
讥讽、嘲弄:
例如“诮人不学”,可以理解为讥讽别人未曾努力学习。责备、责怪:
在某些文献里,“诮”也表示对他人的不当言行进行指责或质问。
“诮”字怎么读?
读音:【qiào】
同音字:俏、峭、窍
结构:左中右结构(左为“讠”,表与言语相关;右为“肖”,在此作声旁)
“诮”字在古文献中的引用
在《说文解字》中,对“诮”有这样的解释:“诮,责让也。”可见古人视“诮”字为“责备、数落”的代名词。
部分文献中也记录了“诮”字当“讥笑”讲,例如古代笔记或杂文常写“诮之不学”,“诮其懈怠”,带有嘲讽责难的口吻。
唐代诗文中偶有“诮人”或“诮语”之词,多半用来形容一种冷嘲式的批判,如同以尖锐的话语来质问或奚落对方。
“诮”字的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里,“诮”字并不常见,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些严肃的论著或文言文风格的表达中觅得其踪。它多用于表示责备、嘲弄的语气,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书面表达:在有意追求古朴或讽刺风格的文章中,“诮”可作为“责问”“嘲讽”的替代词,用以凸显语言的古雅。
文学创作:当作者想呈现人物间带有冷嘲热讽的对白或心态转折时,也会选用“诮”字来烘托气氛。
一个关于“诮”字的小故事
相传在宋代,有一位擅长辩论的书生,名叫陆然。他总能以犀利的话语,让对方在言辞交锋中哑口无言。一次,朝廷举办辩论会,众多文人墨客齐聚一堂。起初大家针锋相对,可陆然不慌不忙,轻抚衣袍,从容环视四周。
某贵族子弟不服,先对陆然出言挑衅。陆然只简短回应:“诮你之见浅,非为虚言。”别人听来似带暗示的讥讽,却又难以反驳。贵族子弟大怒,却奈何不了他的高深辩才;周围文士皆暗暗佩服他的机变。据传,陆然终因口舌之利获得朝廷青睐,入仕为官。可他并未恃才放旷,反而常告诫子弟:“当常思己之不足,毋以'诮’伤人。”
意思是说,讽刺别人的话并非高尚品德,应更加谨慎。此事广为流传后,人们对“诮”字的涵义也更加铭记在心:它蕴含着讥笑与责备,但也警示人们言辞锋芒当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