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与六戒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与六戒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修身理念和方法,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和六戒,以及它们对现代人的启示。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的“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日课十二条里,排在首位的是:主敬。
曾国藩强调: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认真地对待每一天、每一件事。
曾国藩每日起床后,会一丝不苟地把衣服穿戴整齐,捋顺皱褶,保持“清明在躬”状态。
他所有文书必亲笔批阅,往往逐句圈点。
见客时如果觉得自己言语不够诚意,便会自我反省。
以恭敬之心对人对事,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能力。
生活中,我们许多人潦草地生活,漫不经心地应付着工作,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但如此敷衍人生,人生自然也会敷衍你。
真正厉害的人,会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天。
出门时,会穿戴得整洁干净;工作时,专心致志地处理手头的事情;读书时,会一词一句地推敲。
古话说: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一个萎靡不振的人,不可能持有向上的力量。
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一直走在上坡路上。
曾国藩中进士后,进入了翰林院。
这时候,他开始放松自我管理,天天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起来之后也不干正事儿,成天就是串门,喝酒,听戏,聊天。
到了三十岁那年,曾国藩决定要改变自己。
他给自己制定了早起的规矩: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
黎明时分的指针,丈量着一个人的自律程度。
喜欢晨起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支配时间。
上天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给这24小时赋予价值的是自己。
如果你每天比别人早起1小时,1年下来就是365个小时。
也就是说,每年你比别人横空多出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提升自身价值,自然会慢慢领先别人。
另外,习惯早起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好的状态。
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给父亲写信说:营中吃饭宜早,此一定不易之理,系早起能振刷精神之故。
早起的人,作息健康,这使得他们一整天都精神饱满。
我们常说:能控制早晨,方可控制人生。
任何想完成的事,在梦里是不可能完成的,早起却可以。
这也许看似是件小事,但日积月累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人生。
唐鉴是曾国藩的老师,曾提过一个建议:专治一经,一经通了以后其他经也殊途同归。
曾国藩便按照这个方法实践了下:
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不会再阅读其他书籍。
看书时,从不会东翻西阅,而是每天必须圈点十页,读透读烂。
曾国藩为此受益良多,在给自己儿子的家信中提及:读书有一个耐字诀,一页不懂不读下一页,今天读不懂明天继续读,今年读不通明年继续读。
阅读的专注力,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一个人的专注度,决定了阅读的深度,阅读的深度又决定了他思想的尺度。
我不由想到前段时间,牛津词典发布了年度热词“Brainrot——脑腐”一词。
指的是,网络上碎片化、低质量的内容,正在广泛蚕蚀人们的心智状态,导致大脑像“腐烂”一样,出现一定的功能衰退。
我们现在太急,以为鼠标一点,就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轻松获得各种知识。
甘愿沉浸于低密度的信息泡沫,一本书、一种理论、一个观点想花几分钟就消化掉。
但碎片信息的简单堆砌,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养分。
这时候,读书不二,就是治愈腐脑的最好方式。
耐着性子,斟酌好每一句话,悟透每一页内容,养成深度阅读,才能真正做到以知识为阶梯。
孔子去参观周王的祖庙,在大殿旁边,有个小铜人。
这个小铜人很奇怪,嘴巴上贴着封条,背上还刻着几个字:无多言,多言多败。
话越多,祸越多,嘴越严,人越稳。
如果说话不知分寸,往往很容易惹来祸患。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上司同僚。
惹出祸事后,才给自己立下规矩:谨言。
他自此说话谨慎,每日在睡前,还要回想自己是否有言语不当之处。
《学言》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多言,浮也;谑言,淫也;辩言,愎也;巧言,佞也。
多说多错,唯有谨言慎行,方能无过。
管住嘴,是做人的修养,也是处世的智慧。
曾国藩在年少的时候,身体虚弱,经常身患大小疾病。
他的父亲就经常写信叮嘱: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人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曾国藩听进了父亲的劝诫,格外爱惜身体。
他吃饭很有规律,每顿饭只一菜一饭,只吃七八分饱,不暴饮暴食,不贪口腹之欲。
曾国藩为此获得了一个“一品宰相”的美誉。
曾国藩因为深谙养生之道,凭借这样的羸弱身体,操持政务、创建湘军、管理家族等,赢得了功名。
有句话说得好:健康若失,繁华皆虚;体魄犹存,希望可栖。
人只有查出疾病的那一刻,或许才会明白在健康面前,其他都是小事。
以往我们为了兜里有更多的钱,为了地位更上一层楼,为了奢华的房子、车子拼命奔波,不惜透支身体,日夜颠倒。
可等到身体垮了之后才顿悟,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只有颐养好身体,我们才有资格谈抱负、说理想。
孔子和弟子们在谈论学习方法时,子夏提到一个观点: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知道一些新知识,每月不忘记学过的旧知识,这可以叫作爱好学习了。
朱熹、钱穆等许多大家都很推崇这个学习方法,曾国藩更是把它当作修炼准则之一。
曾国藩每天都会保持输入,努力获得一些新知:
每日楷书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
每日读史十页,学习古人如何为人处世;
每日记下自己在茶余饭后与他人交谈中受到启发或有益的事情,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积跬步,可以至千里,积小流,可以成江海。
人要时刻保持输入,日日都有收获,我们才会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目标。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贵在积少成多,贵在持之以恒。
比如你可以每天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或学习一个新的思维模型,或是反思自身的一处不足。
今天比昨天更优秀,明天比今天更进步。
当我们一直坚持每天输入后,未来的某一刻回头看,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好远的路。
▽
曾国藩为了明确修身励志的理念,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
所谓“涤”就是涤去过去不好的东西,“生”就是重新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