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脑的定位诊断:部分解剖基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脑的定位诊断:部分解剖基础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4/08/52427515_1148109184.shtml

小脑,作为进化长河中发展出来的躯体运动协调中枢,在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中,如同一位隐形的精密工程师,虽不直接指挥肌肉活动,却默默调控着每一次举手投足的流畅与精准。

小脑的传入性联系主要来自前庭、脊髓及大脑皮质,而小脑的功能影响也主要作用于前庭、脊髓及大脑皮质。小脑对此三者的影响代表了小脑进化的三个阶段:

  1. 前庭小脑:是小脑进化中最早出现的部分,见于没有四肢只有躯干的水栖动物,它们主要依靠前庭位觉器系感知体位运动的改变,其小脑主要由接受前庭纤维的部分组成。这部分在哺乳类已退化,但仍保留下来,即绒球小结叶,也称古小脑。由于这类动物没有四肢运动,仅需维持躯干的平衡,所以绒球小结叶的功能是维持平衡。

  2. 脊髓小脑:它在进化过程中较古小脑出现晚,见于以四肢支撑躯干离开地面的动物,随着维持姿势和运动方式复杂化,致使神经调节也相应复杂化,故随之出现了小脑体,小脑体分为前后两叶,前叶和后叶的后部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的纤维,也称旧小脑。由于这种动物躯体的重心离支撑点较远,如要维持躯体的一定姿势,必须克服地心引力的影响。因此,旧小脑的功能主要与调节肌张力和维持姿势平衡有关。

  3. 大脑小脑:是小脑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晚的部分,所以也称为新小脑。新小脑见于哺乳动物,其四肢运动已精细复杂,特别是人类,随着大脑半球的高度发展,与大脑半球有密切联系的新小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小脑的功能主要与四肢的协调运动有关。

1 前庭小脑(古小脑)

前庭小脑又称古小脑或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的最前部,其解剖结构包括:

  • 绒球:位于小脑半球前下部,呈卵圆形,紧邻前庭神经。
  • 虹小结:位于小脑下蚓部,突入第四脑室。
  • 绒球脚:连接绒球与虹小结的纤维束。


绒球小结叶(蓝色区域,小脑下面观)
绒球小结叶(头颅MRI轴位影像)

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前庭神经核和前庭器官的纤维传入,核心功能包括:维持躯干与头部平衡,协调眼球运动,内脏活动整合。

其损伤导致特征性的躯干共济失调(如坐位不稳、站立不稳、步态不稳等)和复杂眼震(眼震值得好好说说,计划后面单写)。另外通过前庭网状纤维影响延髓内脏活动中枢,引发恶心、呕吐、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与前庭系统受刺激时的临床表现相关。

2 脊髓小脑(旧小脑)

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由小脑前叶及后叶旧区(蚓垂、蚓锥体、小脑扁桃体等)组成。

在小脑上面,可见一“V”字形的裂隙,称为原裂,原裂分隔前叶与后叶(分为旧区和新区)。

  • 前叶包括了上蚓部的前部(小舌、中央小叶、山顶)、半球的前部。
  • 后叶旧区较小,仅占后叶前下部,包括小脑下蚓部的蚓锥体、蚓垂,小脑扁桃体。
  • 后叶新区较大,为后叶的后上部,包括小脑上蚓部的山坡、蚓小叶,下蚓部的蚓结节,小脑上半球和下半球的一部分。


小脑后叶。A. 小脑上面观;B.小脑下面观。

在轴位影像上,可见位于延髓背外侧的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也是自下向上在轴位影像上最先出现的小脑结构。

脊髓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本体感觉信息(通过脊髓小脑束)以及部分前庭和视觉输入。核心功能包括:调节肌张力,维持躯干平衡。

(1)调节肌张力:

整合肌肉、关节的本体感觉信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易化区)和红核脊髓束,双向调节肌张力(如抑制性通路降低张力,易化性通路增强张力)。

  • 抑制通路:脊髓小脑 → 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 → 抑制性网状脊髓束 → 脊髓前角,降低肌张力。此通路损伤后可出现同侧肢体的肌张力增强,表现为角弓反张、肌紧张度升高等。
  • 易化通路(主要):脊髓小脑 →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 易化性网状脊髓束 → 脊髓前角 → 升高肌张力。此通路损伤后可出现步态不稳、四肢乏力,当后循环缺血导致脑干网状结构或网状脊髓束缺血时,可出现跌倒发作。

(2)维持躯干平衡:

通过整合分析传入的本体感觉与前庭信息,发出传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到达对侧红核,由红核发出红核脊髓束 → 脊髓前角细胞、红核延髓束 → 延髓疑核,以此来协调有关肌肉的运动。

上述路径损伤后可出现平衡不稳(为了保持平衡,患者走路时步基会增宽),醉酒步态、闭目和睁眼时均重心不稳等表现;到达延髓疑核的传导束损伤后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吟诗样语言等表现。

3 大脑小脑(新小脑)

大脑小脑由后叶新区(小脑半球大部分)构成,又称新小脑。

新小脑主要接受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冲动:

  • 皮质-脑桥束:大脑皮质运动区 → 皮质脑桥束 → 同侧脑桥核 → 脑桥小脑束交叉至对侧 → 经小脑中脚传入对侧大脑小脑皮质。
  • 纹状体-中央被盖束:传递基底节运动调控信号。

“皮质一脑桥核一脑桥纤维交叉”以前的路径损伤后,出现对侧病变;“脑桥纤维交叉以后一小脑中脚一小脑”的路径损伤可出现同侧病变。


皮质-脑桥-小脑纤维

新小脑接受了上述传入纤维后,又汇合了古、旧小脑的传入冲动,经新小脑的整合发出传出纤维:经齿状核接替后 → 小脑上脚 → 中脑Wernekink连合(下丘水平)→ 对侧红核。

红核接受对侧新小脑的纤维后,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来加强肌紧张:

  • 红核 → 红核网状束 →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易化性网状脊髓束 → 脊髓前角。
  • 红核 → 红核丘脑束 → 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小脑齿状核也可发出直接到达丘脑的齿状核丘脑束→ 对侧丘脑的腹前核及腹外侧核)→ 皮质 → 皮质脊髓束 → 锥体交叉 → 对侧脊髓。


“皮质→脑桥→小脑→红核→丘脑→皮质”环路

新小脑的核心功能包括:加强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精细运动。

(1)加强肌紧张:通过红核-网状-脊髓束与红核-丘脑-皮质束升高肌张力。

(2)协调随意运动、精细运动:抑制皮质发出的随意运动,以此达到制动与协调作用,防止肢体运动过度。

病变后,可出现肌张力低下、四肢精细运动协调障碍,运动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过度,如意向性震颤、辨距过远、写字过大、反击现象、轮替动作障碍,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障碍。

意向性震颤与苍白球病变后出现的静止性震颤不同,前者是在做随意运动时出现肢体震颤,越接近目标时越明显,安静时减轻,这是由于上述反馈环破坏导致对大脑皮质的随意运动的抑制减弱,所以当做随意运动时会出现运动过度、摇摆和震颤的表现。小脑半球病变可出现辨距过远、写字过大,原因也是反馈环破坏导致随意运动过度所致。此外,还可出现反击现象,咽喉肌、声带肌肉运动不协调后可出现构音障碍、吟诗样语言、音节缓慢拖长,发音冲撞,爆发性语言、鼻音、单调等。

  • 新小脑到Wernekink连合之间的通路损伤后会出现同侧肢体的肌张力下降、共济失调;
  • 皮质丘脑、红核损伤后会出现对侧肢体肌张力下降、共济失调;
  • Wernekink连合病变则出现双侧肌张力下降、共济失调。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

根据上述,左右两侧小脑均发出小脑红核束,经同侧小脑上脚至中脑,双侧的纤维在中脑导水管前方、中脑下部旁正中区交叉形成Wernekink连合,交叉后投射至对侧红核,经丘脑至大脑皮质。

故Wernekink连合病变后会出现双侧小脑功能障碍,包括四肢共济失调、躯干共济失调以及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等,称为Wernekink连合综合征

同时,可因累及动眼神经核、内侧纵束而出现部分动眼神经瘫以及核间性眼肌麻痹。此外,Wernekink连合区病变可累及Guillain-Mollaret三角,出现软腭阵挛等表现,也可因累及交叉背侧部的网状结构而出现短暂嗜睡。

总结一下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

  1. 李贺, 吴圣贤, 唐伟 主编. 神经定位诊断:解剖·影像·临床 [M].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2. 芮德源, 朱雨岚, 陈立杰主编. 临床神经解剖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德) 贝尔, (德) 弗罗切尔, (德) 屈克尔著;刘宗惠,徐霓霓译. 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 [M]. 海洋出版社,2006.
  4. 唐树良, 韩杰编著. 神经系统三维坐标定位诊断学 [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