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顺命篇》(原文 译文 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顺命篇》(原文 译文 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7/00/11222586_1146185641.shtml

《明心宝鉴》成书于元末明初,由武林(杭州)人范立本编纂。全书分上下二卷,共20篇,包含继善、天理、顺命、孝行等篇章,涉及心性品行、立身处世、齐家治国等方方面面。

该书以儒家学说为主,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荟萃了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主旨是劝善劝学、引导人心。

成书后盛行于中国本土,不仅在民间影响甚广,也颇为当政者所重视。此外,该书还流传至西班牙、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跃升为经典性读物的地位,成为知识分子的正式读物,常被国外思想家、文学家援引至著作中。

子夏论生死富贵

【原文】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译文】子夏说:“人的生死是命运决定的,富贵是上天安排的。”

【解读】此句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中不可控因素的看法,认为生死和富贵并非人力可完全左右,有一种超越人力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并非让人消极对待,而是让人认识到人力有限,以平和心态面对人生无常。

一方面,当面临不可改变之事,如亲人离世、事业上难以突破的困境,可借此宽慰,避免过度焦虑痛苦。另一方面,也激励人们在接受命运安排同时,积极尽人事,做好能掌控之事,如修养品德、努力学习工作,不过分执着结果,注重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孟子论行止非人所能

【原文】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要行动,好像有什么在促使他;要停止,好像有什么在阻止他。行动和停止,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的。”

【解读】孟子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行为和境遇的看法,强调在人的行动与停止背后,似乎存在着某种超越人力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并非是让人完全否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在提醒人们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因素是个人难以完全掌控的,比如外部环境、机遇等客观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制定计划并努力去实施,但有时会受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干扰而无法顺利进行,这就是“止或尼之”。而有时又会有一些机缘巧合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情,即“行或使之”。它启示我们要以一种豁达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既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又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不过分执着于结果,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一饮一啄,事皆前定

【原文】一饮一啄,事皆前定。

【译文】喝一口水,吃一口饭,所有事情似乎早已命中注定。

【解读】这句话蕴含着一种宿命论观点,强调世间诸事,无论大小,皆由既定的命运轨迹决定。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人生无常的思考,意识到人力并非全能,很多事发展不受主观意志操控。

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中,它可作心灵慰藉,当面临挫折失败,我们能借此宽慰,不过度自责焦虑。但这并非倡导消极无为,而是提醒在顺应命运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生活,以平和心态看待得失,珍惜当下经历。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原文】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译文】世间所有的事情上天都已经安排好了,人这一辈子白白地忙碌也没有用。

【解读】此句体现出一种较为消极的宿命论思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结果都是预先注定的,人力无法改变,人们在世间的忙碌和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这种观点可能源于人们对生活中诸多无奈和不可控因素的感慨,比如面对一些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也能促使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警示我们不要盲目地忙碌,要思考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所做的努力是否真正有意义,是否在顺应命运的大趋势下寻找更合适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在承认客观规律和命运存在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原文】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译文】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人能够通过算计、谋划来决定的,人的一生全部都是由命运来安排的。

【解读】这句话同样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宿命论观点,强调命运的强大和人力的渺小,认为人在命运面前几乎没有掌控权,无论怎样精心谋划、努力争取,都无法改变命运既定的轨迹,有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不可预测性的深深感慨。

这种观点可能会使我们在遭遇重大挫折或处于无力改变现状的困境时,给我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从而减少内心的痛苦和自责。然而,从积极的角度看,它也并非是要我们完全放弃努力和奋斗,而是在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如意时,要保持一种豁达和坦然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和纠结,同时也要在尊重命运的基础上,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能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景行录》论命与力

【原文】《景行录》云:“凡不可着力处,便是命也。”

【译文】《景行录》中说:“凡是人没有办法用力、无法施加影响的地方,那就是命运的体现啊。”

【解读】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命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当人们在面对某些情况或事情时,无论怎样努力、采取何种方法都无法改变其走向或结果,这些情况就被视为命运的范畴。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能力局限性的认识,以及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些不可抗因素的承认。

从现实角度看,它提醒我们要认清现实,不要在明知不可为的事情上过度耗费精力和时间,而是要学会接受和放下。同时,也并非是让我们完全消极对待,而是在接受命运的基础上,把精力放在那些自己能够掌控和施加影响的事情上,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保持一种理性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会不如命,智不如福

【原文】会不如命,智不如福。

【译文】机遇再好,比不上命运好;人再聪明,比不上福气厚。

【解读】这句话突出命运与福气在人生中的关键作用。 “会”指机遇,即便机遇佳,若命运不佳,也难成功。比如有人多次获好机会,却因各种变故失败。“智”代表聪明才智,然而,光靠聪明,福气不够,也难以顺遂。像有些人聪明但诸事不顺,可能就是福气未到。

人生成就不单纯取决于个人努力与才智,还有命运与福气等不可控因素。这并非让人消极等待,而是面对成功失败时,以更豁达心态接受,认识到有些事非人力能及,从而在追求目标时,不过分执着,保持平和心态。

《景行录》论祸福

【原文】《景行录》云:“祸不可以免,福不可再求。”

【译文】《景行录》说:“灾祸如果注定,无法避免;福运既然已至,不必额外求取。”

【解读】这句话体现一种顺应命运的思想。它表明,当灾祸是既定事实、人力无法改变时,过度抗拒无济于事,应接受并积极应对。比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疾病、意外,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福运到来时,应珍惜感恩,不过分贪求更多,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体现知足常乐的观念。

此句传达出一种平衡的生活态度,避免面对祸福时的极端行为。在灾祸前保持冷静,不盲目逃避;在福运中保持清醒,不贪婪放纵。这种观念引导人们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生活起伏,维持内心稳定与生活和谐。

《素书》论得失

【原文】《素书》云:“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福至不可苟求,祸至不可苟免。”

【译文】被人嫌弃时,不应该为了避免嫌弃而不择手段;见到利益时,不能为了得到利益而不顾道义。福运到来时,不应以不正当的手段去刻意追求更多;灾祸降临时,也不应该以不正当的方式去逃避。

【解读】前半句强调了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面对他人的嫌弃,要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尊严,不能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做出违背良心的事;面对利益诱惑,要保持清醒,不能因贪图利益而丧失道德,获取不义之财。这体现了一种正直、廉洁的价值观。

后半句阐述了对待福祸的正确心态,福运来临,应秉持平常心,不能过度贪婪,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更多,要懂得知足和感恩;灾祸来临,不能怯懦地以不正当方式逃避,而要勇敢面对,承担责任,这反映了一种坦然、豁达和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

这句话整体是在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守道德准则,以正确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各种境遇,不被外界的祸福、利害所左右,保持内心的正直和坚定。

《曲礼》论临财临难

【原文】《曲礼》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译文】面对财物,不要不择手段地获取;面临危难,不要没有原则地逃避。

【解读】前半句是在强调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见利忘义,通过不正当、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去获取财富,体现了对廉洁、正直品德的倡导。

后半句则是要求我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不能只考虑自身安危而不顾道义、责任,临阵脱逃,反映了一种勇敢面对困难、承担责任的价值取向。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物质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和自律,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挺身而出,有助于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形象。

孔子论知命

【原文】子曰:“知命之人,见利不动,临死不怨。”

【译文】孔子说:“知晓命运的人,见到利益不会心动,面临死亡也不会抱怨。”

【解读】 “知命之人”深知人生有既定轨迹与规律,不被利益盲目诱惑。因为他们明白,非分利益即便获取,也可能打破平衡致不良后果。这体现出对自身欲望的克制,对长远人生价值的坚守。如面对不义之财,知命者不为所动,坚守道德底线。

面对死亡,知命者明白这是生命必然归宿,不怨天尤人。他们接受命运安排,能平和面对死亡,展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豁达态度。像孔子弟子颜回,虽生活清苦早逝,却安贫乐道,未因困境与早亡抱怨。

这句话启示我们,通过修身养性了解命运,以平和坚定心态面对人生起伏,不被利益左右,坦然接受生死,追求更高精神境界。

得一日过一日

【原文】得一日过一日,得一时过一时。

【译文】有一天就过好一天,有一个时辰就过好一个时辰。

【解读】人生充满变数,未来难以预测,过分担忧未来可能让人忽略眼前美好。专注当下,能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事,享受生活点滴。比如在与家人共度时光时,摒弃杂念,珍惜相聚时刻,能增进情感交流,提升幸福感。面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这种态度可避免过度焦虑,维持内心平静,为后续解决问题保留精力。

紧行慢行,前程只有许多路

【原文】紧行慢行,前程只有许多路。

【译文】不管是走得快还是走得慢,前面的路程就只有那么多。

【解读】这句话意在表明,人生旅程中,速度快慢并非决定最终收获的关键。即便行色匆匆,急于求成,也无法改变既定的路程与经历;反之,稳步慢行,也不会减少应走之路。

它提醒我们,不应只关注前行速度,更要珍视途中风景与感悟,以平和心态面对人生,避免因盲目追求速度而忽略生活本质。比如在追求事业成功时,有人日夜奔波,却未思考工作意义与自身成长;而有人稳扎稳打,虽节奏慢,却能积累深厚经验,享受过程。此观点鼓励人们平衡速度与质量,在有限人生中,把握节奏,实现真正价值。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原文】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译文】时机来的时候,就像顺风助力让王勃顺利地赶赴滕王阁(写下千古名文);运气不好的时候,就连打算拓印荐福碑来卖钱,碑都能被雷轰毁。

【解读】前半句“时来风送滕王阁”说的是王勃前往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办的宴会时,原本时间紧张很难赶到,但恰好遇到顺风,得以及时抵达,还在宴会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强调了时机来临,顺势而为就能获得成功。

后半句“运去雷轰荐福碑”出自一个典故,范仲淹想帮助穷困的书生,打算让人拓印荐福寺的碑文卖钱,但在拓印前石碑却被雷电击毁,说明运气不佳时,即使有好的想法和机会,也可能会被意外破坏。

这句话总体表达了一种对人生中机遇和命运无常的感慨,提醒人们要懂得把握时机,同时也不要过于执着和抱怨,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起伏。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在合适的时机抓住了机会,取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则可能因为时机未到或运气不好,遭遇挫折和失败。它让我们明白,人生既有不可控的因素,也需要我们积极准备,当机会来临时能够果断行动。

《列子》论命与力

【原文】《列子》曰:“痴聋瘖痖家豪富,智慧聪明却受贫。年月日时该载定,算来由命不由人。”

【译文】《列子》中说:痴呆、聋哑的人家里往往富有,聪明有智慧的人却遭受贫困。出生的年、月、日、时都已由上天注定,想来这一切都是命运安排,而非人力所能改变。

【解读】此句以愚笨残疾者富足、聪慧者贫穷的反差,凸显命运的无常。意在表明,人生境遇并非仅由个人能力或品行决定,似乎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预先安排一切。这种观点反映出人们面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无奈与困惑。

虽强调命运既定,但并非让人消极无为。它促使人们反思,在命运面前,人力应如何自处。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局限,以平和心态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另一方面,仍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人事而后安天命,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命里有终须有,命里无莫强求

【原文】命里有终须有,命里无莫强求。

【译文】命中注定有的东西终究会拥有,命中注定没有的东西就不要苦苦追寻。

【解读】我们要以豁达心态面对得失,当竭尽全力仍无法达成目标时,可借此宽慰自己,避免过度焦虑痛苦。比如,面对情感上的求而不得,接受现实,放下执念,将精力转移到提升自我、开拓新生活上。它提醒我们在努力奋斗同时,学会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不过分执着结果,保持内心平衡。

先儒论世味与造物

【原文】先儒曰:“世味非不浓艳,可以淡然处之。若富贵贫穷由我力取,则造物无权矣。”

【译文】前代的儒者说:“世间的滋味并非不浓郁诱人,但可以用淡泊的态度去对待。如果富贵和贫穷都能凭借我的力量获取,那么上天也就没有掌控万物的权力了。”

【解读】前半句强调面对世间繁华诱惑,如功名利禄、声色之娱,要保持淡泊心境,不被其迷惑,坚守内心宁静与原则。这种态度能让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不盲目追逐,保持清醒,专注于自身成长与精神追求。

后半句表明,富贵贫穷并非仅由个人努力决定,还有命运等不可控因素。这并非否定努力,而是让人明白,要承认人力有局限,对结果不过分执着。尽最大努力做事,以平和心态接受结果,不过分怨天尤人或自傲自满,体现顺应天命又积极进取的生活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