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2117832.html

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帛书五行篇研究》《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蓟门散思》《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写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兴起了反思中国在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思潮,倡导“回归传统”,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和思想,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等方面的问题。

把握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3),阐述什么是传统。第二部分(4~7),论述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第三部分(8~13),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揭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第四部分(14~19),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利与害。

具体分析

一、文章开头是怎样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1. 文本开头从总结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入手谈利用“过去”的重要。“一个多世纪”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社会经验”是指仁人志士们的救亡图存运动,从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作者认为:在世纪末的反思中,中国人“懂得了一个真理”,就是明白了“过去”的意义。作者用正反对照的方式,指出正确审视过去的必要性。文章中所指出的“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等,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倾思想泛滥时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思想源头和过去对于传统否定过多有关。

  2. 接着作者从时间的维度去看“过去”,分析了它“形成”的过程。作者认为“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从时间角度看,“过去”指的是消逝了的时间,而从其所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积累来看,“过去”就是传统。

  3.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从正反两面论述,提出了传统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同起来的现象提出批评。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蜜蜂”和“蜂蜜”的区别来强调它们的差别:虽然“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组成的词语不同,但语序不同,内涵更不相同,正如蜜蜂和蜂蜜的差别一样。

小结:

开头,作者从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的“传统”——“文化”,切入论述的中心,引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其论证结构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社会现象的表述逐步进入学术层面的探讨。

二、文本是怎样界定“传统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其特性的?

  1. 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一是对“传统”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其落脚点是文化。这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前者于后者是修饰关系,“文化”是中心词;二是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去界定,“传统”的文化与“当代”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相对应;三是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容: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也是个偏正短语,落脚点在“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上,认为其内容是可睹的,可以言说的;四是举例说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成分。

  2. 然后分析传统文化的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作者认为,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变化的程度有多大,只要是存在过的,便都是传统文化。因为既然是存在过的,就必然会有影响,这种隐性或显性的影响,使文化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就具有了民族性。

三、划分课文第三部分的层次并分析内容。

第一层(8、9),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作者认为,从表现形态看,传统文化是有形的,而文化传统是无形的、不可捉摸、无所不在的。从产生的过程看,文化传统一是具有实践性,二是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因此,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民族精神。

第二层(10),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作者认为,本民族的人共同生活,共同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患难与共,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园地。作者运用正反论证法,指出共同生活形成的民族共同语言能够成为他们共同的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工具,而在这个生存环境中,无法导出的方式、方法或无法表述的意念、思想,是不会融入民族共同心理中的。因此,只有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为全民族所共同崇尚的心理才能构成文化传统。

第三层(11),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认为文化传统具有惰性的特点,并非完全否定,作者辩证地分析文化传统在某些时候起着制约、整合的作用,指出文化传统有着稳定的一面和变动的一面,但这种变动是缓慢的。

第四层(12、13),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一种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就会发生变化。通过概述从交流到变化的全部过程,从惊奇、观望、攻讦,到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作者指出了变化带来的结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

小结:

第三部分从文化传统的本质,谈到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稳定性和变异性,分析了导致变异的的原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的关系,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各个问题又彼此相关,所以作者论述时抓住所谈问题前后存在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四、文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利与害的两重属性形象地比作为“财富”和“包袱”,认为一方面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泽被后世的有益成分,是财富;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是包袱。作者批评了两种简单化的理解:一种将传统看成包袱,视传统为服装,以入时为美,因而抛弃传统;一种把传统看成财富,视传统为文物,因为惰性的作用“惟古是尚”。作者分析了导致这两种看法形成的认识论上的根据,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论证了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观点,肯定了传统的内在性: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是无法随手抛掉,难以彻底决裂的。最后指出:传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必然随着时代而变化、更新。

写作特点

  1. 作为学术论文,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严密。在第一部分论述什么是传统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传统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第二部分论述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时,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理论论证的方法来界定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对比论证和演绎论证来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第三部分论述文化传统的特点,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时,以辩证论证分析文化传统的具有惰性的特点。第四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时,以归纳论证指出因文化交流而发生的变化带来的结果。不仅在整个论证结构中如此,在一个段落之内,为使论证逻辑严密,作者也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第18段谈传统的两重属性,“传统的确是财富……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主要是正反对比论证;“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这里既有比喻论证,又有比较论证,还有以判断的方式下定义的理论论证。

  2. 作为学术论文,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下,本文的语言表达既富有文采,又通俗形象。富有文采体现在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特别整句与散句的组合运用。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1.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1.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1.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1.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