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簪花围——蟳埔女的花样浪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簪花围——蟳埔女的花样浪漫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4532123

导读:近年来,随着赵丽颖的一组簪花写真照走红网络,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也逐渐为人所知。这种独特的头饰不仅展现了蟳埔女的美丽,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簪花围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去年,赵丽颖的一组簪花写真照引起了互联网的簪花风潮,让泉州蟳埔从海边的普通小镇变成炙手可热的打卡圣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穿上蟳埔女的传统服饰,头上点缀着各色的花朵,衬托着人更显娇艳。古往今来,人们对美的欣赏总是共通的,美丽的花朵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但簪花围的“走红”,不仅仅是因其美丽,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支撑。

簪花围是蟳埔女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人们誉为“行走的花园”“头上的花园”。蟳埔女有蓄发的习惯,到十三四岁时便会将满头青丝用象牙笄等簪起,通常还会在梳头时抹上茶油等或芦荟汁来柔顺发丝,不留碎发。在盘好的发髻上,蟳埔女将被麻绳串起的花朵一圈一圈的围绕在发髻上。有时还会将由绢布或塑料制成的独支花加以装点,更显灵动。簪花围采用四季鲜花,花朵种类繁多,主要有素馨花、玉兰花、菊花、含笑花、粗糠花等。平常,浔埔女会戴上 2 - 3 串花环,如果遇到节日或喜庆,她们则要戴 5 到 7 串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环。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关于簪花围习俗的由来,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蟳埔女的这种头饰造型风俗自汉代中国就已有之;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蟳埔女独具风格的头饰源自于宋元时代居住在泉州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所遗留下来的异域风俗。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古时战乱,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而妨碍逃跑,因此当地的人们就地取材用树枝、骨头等固定头发,后发展成一种习俗。

这一习俗或许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中国的簪花习俗自古有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有了佩戴香草的习惯,如屈原《离骚》中载“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唐代,人们沿袭汉代习俗,往往会在重阳节将菊花插在鬓上,登高望远。女性佩戴鲜花首饰更为常见,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妇女体态丰腴,观看整幅画卷,将视线向上,可以看到她们的发髻上装点着硕大的花朵,更显得雍容华贵,洋溢着生命的气息,给予佩戴者和观赏者强烈的审美愉悦感。花朵种类繁多,仅《簪花仕女图》中便可以看到牡丹、芍药、荷花等。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得簪花习俗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宋代花卉技术先进,许多花卉如牡丹等在此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育体系,为宋人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宋代文化走向娱乐化、世俗化 ,倡导“以俗为美”。赵宋重文轻武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士人对科举及第的追求较前代更为狂热,赵宋皇室为彰显皇恩,常以花赐予科举及第者,使得男子簪花在宋代社会转变为潮流,由上层社会掀起了宋代男子普遍簪花的热潮,《东京梦华录》有记,都人出城探春,常“折翠簪红”。宋代诗词中也常见对簪花的描述,叶茵的《次吴菊潭八月十四夜韵二首》:“琢句醉时语, 簪花老后情”、赵葵的《赏花》:“偷闲把酒簪花去, 不似儿童笑语喧”。陆游在《即席》中也讲到:“醉中起舞递相属, 坐上簪花常作先。” 宋代上下,无论男女,均以簪花为尚。欧阳修《牡丹记》中记载,“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在《清明上河图》中,东京繁华的街坊上不时有头上簪花的卖货郎挑着担子叫卖,甚至有售卖鲜花的商铺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明清以降,男子簪花风俗逐渐湮灭,但女子簪花仍极为盛行,除了各色的鲜花外,还有由各种材料制作成的绢花、绒花、通草等加以装饰。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得到极大开发,闽南地区更是得到长足发展,蟳埔女的头饰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其发饰如梳、笄、钗等都是我国传统发饰。

蟳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海洋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融合推动簪花习俗的传承。

蟳埔位于泉州的入海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唐代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到宋元时期更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大量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到来带来了中亚习俗,他们习惯于用鲜艳的头巾、鲜花装饰,蟳埔女常见的簪花品种如茉莉花、素馨花也通过他们引进。相传,南宋历史上泉州提举市舶司阿拉伯人蒲寿庚,他在蟳埔村旁修建了私家别墅“云麓花园”,大量的鲜花在这里培育,是云麓村的前身。蟳埔女所戴鲜花,大多来自附近云麓村。另一方面,蟳埔女的工作场所多是灰暗的滩涂地,日常所穿的服饰以黑蓝色为主,不免显得沉闷,以鲜花点缀,或许是辛勤劳作之余的一点慰藉。鲜艳的花朵往往会给人愉悦的美感体验,也使得蟳埔女在人群中更为显眼,因此在进行贸易时采购着往往可以快速定位蟳埔女的位置,逐渐成为蟳埔女的族群象征,为蟳埔女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簪花,簪花,今生簪花,来世漂亮。

如今,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簪花习俗为大众所知,为这一民俗的传承注入新生力量,更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簪花热”为我们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兼顾经济效益的借鉴路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