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秦始皇为何自称“朕”?把“朕”字拆开来看看,原来大有内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秦始皇为何自称“朕”?把“朕”字拆开来看看,原来大有内涵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UQE46F05566Z40.html

从古至今,中国的君主们一直奉行“以德治国”的理念,认为天子的地位是上天所赐,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这个位置。所以,历代君主多自称“寡人”,表达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还需努力的谦逊态度。

不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却突然弃用“寡人”的谦称,改称“朕”。这是为什么呢?

秦始皇本名嬴政,出生于战乱频仍的秦国。秦国一直奉行法家理念,崇尚强权,认为国家应该由法律约束,而不是依赖君主的个人德行。嬴政继位后,果断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最终击败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法家看来,君主的权力不应建立在德术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武力征服的事实基础之上。既然六国已被征服,那么统治者的地位就应该建立在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之上,不需要再通过“寡人”的谦称来表达对德行的追求。

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自成一统,互不隶属。因各地文化差异,对统治者的称谓也存在巨大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常自称“寡人”。“寡人”原本并非谦词,而是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人上之人极少,故称“寡”。清人龚自珍说:“寡者,无二无匹最尊之词。”不仅诸侯可以称“寡人”,士大夫和诸侯夫人有时也这样自称。

与“寡人”相似,“不榖”也是先秦诸侯的自称。一般认为它意为“不善”,是谦词。但据《礼记·玉藥》,它是边陲小国君主的专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诸侯国,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皇帝制。他不再使用诸侯的旧称号,而采用了新的自称“朕”。《史记》载,他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专属皇帝使用。这样,秦始皇在称谓上与诸侯有了区隔,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唯一性。“朕”自此成为皇帝的专属称谓,使用至封建社会结束。

“朕”这个字在秦朝以前,并不是帝王专用,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沟通时的一种自我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到处都能看到“朕”这个字的出现。当时人与人打招呼、聊天,都习惯用“朕”来指代自己。屈原在其名篇《离骚》中多次使用“朕”来指称自己,显示出当时“朕”还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自称词,并没有特定的贵族色彩。

但是到了秦朝,秦始皇把“朕”字独占为己有,作为帝王的专属称号。为什么秦始皇会选择“朕”呢?这其中有一个字形演变的秘密。

我们现在看到的“朕”字已经是简化之后的版本。从秦朝流传下来的小篆可以看出,“朕”字是由“舟”和“灷”两个部首组合而成的图画文字。“灷”表示燃烧的火种,“舟”表示船只。合在一起就是“船上的火光”的意思。

那么,“船上火光”和帝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星宿崇拜的文化传统。

古人观察天体时,发现夜空中有七颗特别亮的星星,形成一个独特的星座。古代将这七星称为“朝甫”。“朝甫”星宿因为特别明亮,被古人视为帝王的星象。

秦始皇选择“朕”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就是希望借用“朝甫”星宿的寓意—连接天地人三界的“船上火光”,来彰显自己的至高无上地位。

通过“朕”字的文字和寓意解析,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专制思想和星宿崇拜文化的端倪。这个看似简单的自我称谓,竟意味深远。

不过,也有学者分析,这可能与秦始皇本名“政”有关。“政”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名字,秦王可能故意避讳,改用“朕”来自称,借此渲染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朕”作为一种委婉用语,也更能体现君主的权威。

不过,这种改变其实只是秦始皇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一种手段。在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盛行,帝王常常借助“天命”来加强统治,包括渲染自己的出生来历。明太祖朱元璋就声称自己出生时有异象天纪,是上天选定的明君。这种故作神秘的手法,无非是为了让百姓产生敬畏和服从。

作为最早的人称代词,“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现存最古老的文献《尚书》来看,“朕”原本就是古代帝王的专属称谓。《尚书·舜典》中记载,帝舜传位给禹时说“朕在位七十载”,可见当时的帝王已经习惯使用“朕”来指称自己。到了周代,“朕”被确立为天子的专用词。

《左传》频繁记载周天子用“朕”发号施令的场景,如“敬之哉,无废朕命”。周天子名义上统领天下,国君对其顺从尊敬,不敢违背其命令。

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废黜周天子,自称“皇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汲取前代帝王语言方式的精华,沿用“朕”作为自己的专属代词,以示君临天下、独揽大权。这成为“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历代君王继承下去。它体现君主的权威与地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标志。如今,“朕”已经成为历史文献中那个时代的印记。

当我们看到史书中的“朕”,立刻能联想到强势的君主形象。这一人称代词饱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