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抱鸭壶女俑:穿越千年的“青春”风采
唐三彩抱鸭壶女俑:穿越千年的“青春”风采
1987年5月的一天,在位于我市西郊的一片建筑工地发现两座古墓,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发掘清理。经考证,两座墓均为唐墓,墓主一为李度,另一为宋嘉进。在李度墓墓葬中,一件唐三彩器物引起发掘者的注意。大家惊叹于它的优雅造型和明媚色彩,更惊叹于它穿越千年后仍散发着“青春”与“活力”,它就是如今藏于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唐三彩抱鸭壶女俑。
在市博物馆众多陈列中,这件唐三彩抱鸭壶女俑十分显眼。它身高33.4厘米,侧盘双髻,身着窄袖长衣,外披半臂襦裙,服饰衣纹流畅、色彩鲜艳而明快。细细端详,“少女”怀抱鸭式长颈壶,右腿微微盘起,悠闲地坐于圆形台面之上,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仿佛邻家女孩,尽显少女天真活泼的神态。这件器物通体施釉,唯有头部自然留白,不论是从艺术造型还是制作技艺,都体现了创造者的匠心独运。最终实现了壶与人物、动物的完美结合。
市博物馆讲解员杨艳英告诉记者,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釉陶器的简称。它以黄、绿、褐为基本釉色,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其中的唐三彩女陶俑,造型生动逼真,釉彩鲜艳亮丽,是唐三彩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品。制作者根据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雕塑出不同的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可谓千姿百态,安详自在,烘托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景象。
唐三彩女陶俑的造型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把握体量的精准和衣饰的处理,产生了圆润饱满的造型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女俑个个流光溢彩、绚丽斑斓,千百年来为世人瞩目。尤其是时代感极强的华彩服饰,不仅洋溢着青春之美,更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展现了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对人们了解唐代妇女服饰、体察她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据了解,三彩器不同于一般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器型有生活用具、俑类、居室用具等。而收藏于我市博物馆的这件唐三彩抱鸭壶女俑是一件典型的人物俑,是我市出土唐代墓葬中最具特色的雕塑艺术品,是典型的唐三彩女陶俑之一。唐三彩女陶俑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二是服饰造型多样化,创新了襦裙装并且胡服大行其道,三是盛行骑马女俑与男装女俑,体现了唐代女性对男权的向往。
而这件唐三彩抱鸭壶女俑的来历还要从它的墓主人李度说起。李度是唐代的一名军官,字仁才。据说李度在世时,军功卓著,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上柱国折冲府校尉。相当于今天的团长一职,并被授予国家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上柱国就是皇帝给作战有功的人特别的表彰,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战斗英雄。所以他死后,有不少随葬品。唐朝鼎盛时,非常流行厚葬,尤其是达官显贵们更甚,所以,李度墓中随葬品多就不难理解了。
记者了解到,唐三彩制作最盛之时为开元、天宝至大历年间(公元713~766年)。其艺术成就震古铄今、闻名中外。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诞生于唐代是有其文化渊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俑上得到了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
而且,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变化有关。在唐代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从这件器物,我们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唐代民族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深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件唐三彩抱鸭壶女俑历经千年风霜、饱经历史的风雨,依然熠熠生辉。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了大唐的繁荣盛世,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那段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