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出趟远门有多难?别被电视剧给骗了,其实很多人不会单独出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出趟远门有多难?别被电视剧给骗了,其实很多人不会单独出行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ITOPH3TI055650WJ.html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现代人的心声,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怀揣着同样的梦想。然而,不同于现代交通的便捷,古人出门旅行并非易事。他们无法像我们一样说走就走,也无法日行千里。那么,古人出门旅行究竟有多困难?别被电视剧给骗了,其实他们很多人不会单独出行...

在古代,出一趟远门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与现代人出行时只需携带简单的行李不同,古人外出时必须准备大量的生活用品和应急物资。

在出发前,他们会仔细研究地图,规划路线,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他们也会准备充足的行装和应急物品,如粮食、衣物、药物等,以确保旅途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据记载,古人随身携带的包裹就有数个,其中随身的衣物和被褥都是必需品。因为考虑路途遥远等多种因素,古人还会带上许多小物件。天黑时必须要用的蜡烛,还有以备不时之需的药品。为了旅途生活的枯燥,有些人还会带上棋子和棋盘,休息时玩一玩。

这些物资通常会被细心打包,以便于携带和取用。有些古人还会携带一些罗盘、望远镜等工具,帮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定位和观察。

古时交通不便,人们只能步行或乘坐马车、牛车代步。有时一路行走,夜幕降临时连个歇脚的驿站都找不到,不得不露宿野外。据载徐霞客远游时,随身行囊中就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干粮和部分厨具,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防身和野外求生,斧子和刀具是古人出行的必备之物。斧头可开路除草,刀刃则能御敌杀敌,同时,它们也是生火做柴火的利器。另一个看似不起眼但极为重要的随身物品是“虎子”,也就是夜壶,它能够帮助古人在街边露宿时解决尴尬问题。

理学家沈括曾在《忘怀录》中记述了旅行时应该携带的必需品,他认为,除了基本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外,还应该准备一些书籍和文具,以便在旅途中随时查阅资料或者撰写游记。此外,他还建议携带一些简单的医疗用品,以防不时之需。

随着古代旅游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出门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文人雅士们常常结伴而行,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访古迹名胜,他们在旅途中寻求灵感,体验生活的美好。

现代人见到美景都会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拍张照,文人们更是注重随时记录所见所思,所以笔墨纸砚是他们出门的必备之物。他们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驻足,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眼前的美景;也会在遇到有趣的人和事时,用流畅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慨。

不难想象,在古代的野外,如果一位文人忽然有所感悟,能立刻拿出笔墨纸砚,挥笔书写,那该是何等惬意。在那一刻,他仿佛与世界隔绝,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然,就算是文人墨客,单身远游仍是勉为其难。大多时候他们都会带上仆从以分担行李和辅助旅途。

旅途中,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地形险峻等,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野兽袭击、盗贼抢劫等。因此,古人通常会结伴而行,互相照应,共同应对旅途中的困难。他们还会选择与当地人交流,学习当地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智慧,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古人出门虽然艰辛,但他们丝毫没有懈怠探索世界的热情。在交通工具不发达、道路条件恶劣的时代,每一次的出行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大考验。然而,这并没有减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追求知识的渴望。

无论是为了经商贸易,还是为了求学访道,或仅仅是为了开阔眼界,他们都愿意踏上漫长而艰难的旅程。

尽管旅途充满艰辛,但古人却乐在其中。他们会在沿途记录下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这些记录逐渐积累成丰富的地理游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地理信息,还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色。

出门交通工具

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在这个时期,马匹和牛畜开始被驯化,人们第一次将它们用于交通工具的制造。虽然马车和牛车是同时出现的,但两者的地位差距却很是明显。

马车自出现以来就被视为高贵的代步工具,骑马不仅可以载人,还可用于运输货物,行走速度比牛车快数倍。马在战场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武将们赖以杀敌的重要助手。所以,在那个年代马匹简直供不应求,想要一匹好马更是难上加难。

当经济条件好转后,人们才开始纷纷购买马车代步。有些太守曾因乘坐低微的牛车出巡而被弹劾贬职,可见马车在上层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牛车虽然起步较早,最初主要用于农用和商贸运输,但地位低微。它走路缓慢,适合当时道路条件差的情况。在远古时期,牛车主要被农民用于田间耕作或商旅用于长途运输货物,其速度和性能并不受到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牛车的用途逐渐扩展到日常出行,尽管它的速度仍然较慢,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却显得十分实用。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马匹变得稀缺且昂贵,许多官员和平民无法负担高昂的马车费用,因此牛车成为了低级别的交通工具。一些官员不得不乘坐牛车出行,虽然速度较慢,但却能避免引起过多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安全。

魏晋时代,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对牛车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不再将其视为低等的交通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优雅、从容的象征。那个时代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喜欢慢生活,所以对车马的快慢也就无所谓了。而且牛车行进平稳、舒适,而且驾驶也无需特殊技能,正适合那些空谈消日、闲云野鹤的名士们。

这些名士们在闲暇之余,常常乘着牛车出游,欣赏沿途的风景,与友人畅谈诗文,享受着那份宁静与自在。牛车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魏晋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

马车和牛车虽同根生,但因其所承载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不同,而有着迥异的发展轨迹。马车代表着战争时代的威严与速度,而牛车则更为纯朴、文雅,体现了和平年代的闲适生活。

路途危险

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有限,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水路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水路不仅比陆路更便捷,成本也更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道路交通也得到了逐步改善。在“车同轨”背景下,官道的概念应运而生,官道是由官府修建和管理的主要干道,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连接各地城镇的交通命脉。官道网络以都城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尽管古代导航工具并不发达,但人们还是找到了多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和识别道路。路程书就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地图的交通工具,它记录了各地的地理信息和交通路线,方便人们在旅途中参考。

另外树木也起到了指示道路走向的作用,因为几乎每条道路两旁都会有树木,大家跟着它们的方向走,很少有人会迷路。古代的道路还可以分为大路和小路,大路主要用于官府和商旅,而小路则供普通百姓使用。

古代的路标形式多样,如摩崖石刻、石碑等都是常见的方式。堠则是另一种特殊的路标,用于标示历程与分界,它的信息展示方式包括小土堆、数字显示等,既直观又实用。

然而,古代导航手段毕竟有限,路标在古代旅行中的必要性也因此凸显出来。它们不仅帮助人们辨识方向,还减少了旅途中的风险,使人们能够更加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结语

在交通不便、社会阶层严格分化的古代,出远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几乎成为一种奢望。然而即便如此,历史上的李白等特权阶层依然能够游历四方,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彰显出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而《一统路程图记》等珍贵史料的出现,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远行的艰辛与困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