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艾灸灸法介绍
9种艾灸灸法介绍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绒等材料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效果。艾灸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9种常见的艾灸灸法,包括其操作方法和适用病症。
隔姜灸法
以姜切片,约三分厚,针刺数孔,置于应灸之穴上;上置艾丸如豆大,燃之;觉甚灼痛,则以姜片微稍提起,待稍和仍放置之;或持姜片往复移之,视其肤上汗湿红润,按之灼热,即可止灸。如不知火热之轻重,任其灸燃,亦能发生水泡。处置水泡之方法,以微针在水泡边刺人,贯透之,压去其水液,以脱脂棉拭干,外以生肌红玉膏敷于纱布盖之,外衬棉花,为之包扎,每日更换,至愈而已。
麦粒灸(瘢痕灸)法
- 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暴露灸穴,并作记号。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一般多用中、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 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穴区四周,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普鲁卡因注射液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蟾酥。用75%乙醇300毫升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分钟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
- 封护。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淡膏药敷帖封口。1-2周后,脓水渐少并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主治病证预防及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病、瘰疬、痞块等。(图为:足三里穴麦粒灸)
隔蒜灸法
与隔姜灸相同,惟觉灼痛时不与移动为异。姜灸通用于经络凝寒,血滞气阻之疾;蒜灸则适用痈疡初起之症。《医学入门》谓:隔蒜灸法治痈疽肿大痛,或不痛,麻木。先以湿纸覆其上,候先干处为疮。以独头大蒜,切片三分厚,按疮头上,艾炷灸之。每五炷,换蒜片。如疮大有十余头,作一处生者,以蒜捣烂,摊患处,铺艾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若疮色白不起发、不作脓,不问日期,最宜多灸云。
豉饼灸法
治疽疮不起。以豆豉和椒、姜、盐、葱,捣烂做成饼,厚三分,置疮上灸之。觉太热,稍起复置于上,灸至内部觉热,外肌红活为止。如脓已成者,不可灸。
附子灸法
治诸疮瘘。以附子研粉,微加白芨粉,以口唾和之成饼,约厚三分,覆瘘孔上以艾灸之,使热气入内。附饼干,复易一饼,至内部觉热为止。
雷火针灸法
以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麝香少许,蕲艾二两。以棉纸二方,一薄一厚,重覆几上。先铺艾茵于其上,然后以药末掺匀,乃卷之如爆竹,外以鸡子清涂之,糊一层薄纸,防其散开。应用时,一端着火燃红;另以红布一尺,摺成六层或八层垫于穴上,燃红之艾针,即按于布上,随离随按。如针端火熄,即另换一枚继之。当按时,热气药气具从布孔中直透肌肤。每穴按数十次,内部觉热而后止,另按他穴。治筋骨疯痛,经络不舒,沉寒积冷,厥功甚伟。
太乙神针法
是为雷火针药方加味所制者。制法用法俱相同,效亦无甚上下。其药方如后:艾绒三两,硫黄二钱,麝香一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丁香一钱,檀香一钱,桂枝一钱,雄黄一钱,白芷一钱,杜仲一钱,枳壳一钱,皂角刺一钱,独活一钱,细辛一钱,穿山甲一钱。按:此方与原方已更动。原方有人参、千年健、钻地风、山羊血等。立方者,取参与血,无非为补气补血;千年健、钻地风,不识为何药,顾名思义,无非取其健筋骨、通筋络之意。安知血、参二药,力在质地,宜乎内服,断非熏其气味,能得功效者。因去之,余二药,普通药铺不备,亦为删去。
温针灸法
针留穴内,外以艾绒绕于针柄上燃之,为今日苏省之最盛行者,俗称热针,以艾火之热,从针丝之媒介传达于内,亦有大效。
温灸法
以金属所制之圆筒,下置木制之圈,圆筒中另有小圆筒,内装药物与艾绒烧之,筒外置一木柄,手持之而按于穴上,艾之燃烧,热即传于皮肤,发生疗治之功能。
艾炷灸法
以艾作炷,直接燃灼皮肤,一炷为一壮,为中国最古老之灸法,亦为灸术之正统,本编所讲之灸,即本灸法立论。上述数种灸法,仅录供参考。惟雷火针、太乙神针灸,的确有伟大之价值,较之今口流行之温灸,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矣。
施灸之方法
灸法与针法,手术不同。灸,必先以墨点穴,然后行灸。坐点则坐灸,立点则立灸,取穴既正,万不能移动姿势。明堂云:坐则毋令俯仰,立则无令倾侧。《千金方》云: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余谓好肉虽伤,于体亦有小益,惟与灸之目的不能直接达到耳。灸与针,虽方法不同,手术互异,而目的则殊途同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