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融合惠香江 由治及興新篇章
宗教融合惠香江 由治及興新篇章
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于11月29日至30日在啬色园黄大仙祠举办宗教中国化香江论坛暨香港六宗教思想交流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宗教界代表齐聚一堂,就宗教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及在香港的落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升旗队在黄大仙祠参与升旗礼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宽运、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周守仁、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席脱瑞康、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主席王家辉、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六位宗教领袖联合发表“香港六宗教领袖宣言”。对国家推进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文化国际交流,对外讲好中国宗教故事,深表认同及支持。六宗教领袖代表及成员、海外与内地学者等逾百人出席,就宗教中国化的课题进行交流。
来自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逾三十位专家学者与宗教界代表举行交流研讨
宗教开放包容 文化交流融合
本次论坛,设“传承中华文化与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宗教的开放包容与文化交流融合”、“宗教对外交流的途径、方法和人才培养”三个分议题,来自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逾三十位专家学者与宗教界代表交流研讨推进宗教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及在港落地等。
中国文化对宗教相对开放包容,为宗教交流提供了良好基础。香港宗教种类和信徒众多,各宗教和谐共处,向世界展示各宗教存异求同的典范。释宽运法师表示,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具备开放包容的特质,在交流互鉴中获得创造性的融合发展。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国际城市,各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实现真正的多元宗教共融。放诸世界,在今天宗教冲突不断、排外主义盛行的社会,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不同宗教的地方并不多见。
梁德华道长表示,香港六大宗教以自身的教规、教义导人向善,既积极推动自身宗教文化,又努力融入或推动发展中中华文化。道教强调多元、包容、求同心、存殊异,香港道教始终与其他宗教和谐共处、沟通合作,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全国政协委员认为,不同宗教与文化都是来源于同一根本,纵然在历史和现实上实在曾有各种冲突与矛盾,但都无法否定我们是同一个人类群体,我们要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期望探寻如何在此世界达至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终极福祉。
香港各宗教秉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精神,天主教香港教区宗教联络委员会主席周景勳神父表示,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礼让,共融不争,积极开展宗教及文化对话交谈,並肩攜手造福社会,唤醒人的心灵,教育培养青年,这是上主敬天爱人的展现。
孔教学院常务副院长汤伟掄指出,香港六大宗教的交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包容性,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宗教多元融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正是儒家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理念的现代呈现。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来崇尚海纳百川,慈柔平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明心道长提出,阴阳互抱的太极图式象征道教对差异性的包容胸怀和对他者的尊重理解,“不齐而齐,道通为一”是道教面对宗教融合的基本理念。
来自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逾三十位专家学者与宗教界代表举行交流研讨
文明互鉴 推进宗教中国化
香港六宗教和睦友爱,每年持续对话、分享,属国际上独有。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义务总干事冯少雄长老提到,世界宗教冲突频繁,在安定的环境和基本法保护下,香港的宗教才得以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香港就成立了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座谈会由六宗教的代表性团体组成,包括香港佛教联合会、天主教香港教区、孔教学院、中华回教博爱社、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及香港道教联合会,每年举行新春团贺、庆祝祖国国庆等活动。
释宽运法师表示,香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宗教之间透过参与公益服务和开展社会善业,团结合作一直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香港六宗教合作的模式,正是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香港的例子,正可引证推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乃至促进世界和平,都有重要作用。
各宗教在中国都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且在不同宗教、地区和时期有不同内涵和特征。浙江大學社会学系人类学求是特聘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表示,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这样的交流机制,承袭宗教古老智慧,培育相处之道,呼应国家战略。成功的大型文明和制度宗教,都善于容納内部的异质,并通过回到自身文明根本命题的方式,探索推崇的最终极、最高级状态。
在中华回教博爱社下属学校中,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升旗队首次在黄大仙祠参与升旗礼。中華回教博愛社副主席張大恩說,他們早於2021年已採用中式步操升旗訓練,至於其他小學及幼稚園亦舉辦多項體驗中方、西方及不同族裔文化交流融合活動,學生自小了解不同國家習俗,族裔文化,從而促進種族融合精神,對個人成長發展都有更佳體會。
张明心道长表示,我们要继续发扬宗教和谐的优良传统,加深宗教友谊,共同推动宗教事业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宗教力量。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印顺法师提到,佛教中国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推进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走深走实的现实土壤,体现了中国佛教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襟怀气度,彰显了中华文明与时俱进、交相辉映的时代风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主动适应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实现了佛教义理、僧团制度和信仰等的中国化。
宗教对外交流 减少身份界限
宗教能力的提升,不應脫離社會整體教育和科學精神的建設。在論壇上,多位嘉賓分享了各自領域的見解,大家探討宗教團體與世界互動的多種方式,解析宗教組織如何參與聯合國體系,強調宗教聲音在降低衝突中的重要性,宣導宗教積極參與社會話語和實踐,減少身份界限。有與會者指出,宗教對外交流應以人為中心,而非僅限於理念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非單純的概念傳播。
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文化商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總監宗樹人表示,在宗教社會學中,我們常使用現代西方國家的宗教概念,但它未必適用於中國。中國式宗教的特點之一是包容性,不僅限於過去的傳統,而是仍在發展並接納更多宗教信仰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維護了各自的獨立性,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共同建設。在國際視野下,中國式宗教可為全球文明的發展提供借鑒,吸引世界學習與效仿。
陈謳明大主教强调,圣经说,若是可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我们要珍惜这一切,在多元中学习共融,在不同文明中相互鉴赏。希望我们宗教界携手合作、继续努力,让我们人类这“命运共同体”能够安享太平,幸福繁盛。
(资讯来源:《文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