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齐佛像,一抹柔和静谧微笑的救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齐佛像,一抹柔和静谧微笑的救赎

引用
新浪微博
1.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0341846859789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自觉时代,也是人性的自觉时代。我国的雕塑艺术在南北朝时期迎来第一次高峰。这个时期,人性觉醒、个性张扬,纵然是佛陀世界,也融入了飘逸自得、神情泰然。

北朝,从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继而分裂、更替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续近两百年的时间。这期间,雕塑艺术完成了从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进历程。

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论,就北魏、东魏、北齐三朝而言,北齐的造像尤为受人喜爱。

北齐帝皇尊崇佛法,屡屡敕建佛寺佛窟,并徵召高僧如僧稠等入朝为师。此佛教隆盛之世,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高峰之一。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及艺术风格,兼有皇权护持,佛教艺术在北朝蓬勃发展。在皇室斥巨资并主持兴建的佛窟中,各式佛像仿若天工而成,风格强健豪迈,造型准确真实,姿态与面容栩栩如生,细节装饰处亦不失精美繁複,处处可见时为北齐贵族所青睐的同时代印度笈多艺术之影响。

文宣帝高洋嗜杀成性,竟然“酷喜释氏”,痴迷于营造石窟佛像。除了响堂山、天龙山等石窟外,后世还发现了很多窖藏佛像。

绘画风格上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说。“曹衣出水”就是指北齐曹仲达开创的人物衣褶的画法。“曹家样”的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身披薄纱,宛如出水之感,所以得名。

绘画的技法也影响到了雕塑,所以北齐造像的衣褶也具有衣纹疏简、浅薄流畅的特点,顺着身躯结构起伏,犹如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关于北齐造像的特征,引用一段金维诺先生的评价:“北齐多数造像面相丰颐,衣纹疏简,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的衣裾,似乎都能感觉到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

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形象虽没有大的动态,却仍然可以体察到内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写实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感。这种疏洁淳润的风格使北齐雕刻艺术独具一格,而明洁感人。”

简而言之,北齐造像的典型风格是:洗练、流畅,简约、传神。

一组经典的北齐佛教造像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北齐—隋
通高一百六十五厘米、像高一百三十六厘米
质地石灰石
青州市博物馆藏

这尊单体圆雕菩萨,椭圆形脸,五官清秀,轮廓分明。宽宽的额头,柳叶形弯眉,长目低垂,表情沉静。头戴透雕宝冠,冠中间饰一双手握珠串的化佛。额前黑发仔细地梳成六个装饰性很强的圆形,脑后长发分成两束,沿双肩自然垂至上臂。

菩萨体态匀称,挺拔健美。肩披饰圆形和条形图案的帔帛,胸佩连珠、兽头衔花蕾等组成的项饰,身前背后装饰华丽的璎珞。腰系贴体长裙,裙前的坤带上浅浮雕精致的化佛、兽头、摩尼珠、宝相花等图案。菩萨跣足立于圆形莲台上。从菩萨冠上雕饰化佛判断,这应是一尊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造像。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其背面的裙带上有墨书的“九月廿五日□”字样,这些字迹与造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在菩萨的服饰上至今仍保留着红、绿等色彩绘和贴金。

这尊造像雕工十分精湛,面容珠圆玉润,气度安静雍容,仔细注视着这尊佛像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仿佛突然失聪的感觉,周围变得异常安静,内心顿时也透亮许多……

临漳出土北齐弟子造像

这位弟子应该就是阿难尊者。其身披红色袈裟,手持莲蕾,站立于莲花座上,圆形头光的内圈饰莲瓣、外圈饰莲纹。尊者的面部、手、足雕刻得圆润细腻,突显北齐造像柔美圆润的特色。

邺城出土北齐石雕龙树背屏弥勒七尊像

弥勒七尊像
北齐
大理石
邺城北吴庄出土

龙树背屏应该是邺城造像最显著的特点,这种样式主要以北齐时期的造像为代表,有的将背屏进行镂空雕刻有的则没有,上有几组飞天手扶璎珞,顶部有宝塔或坐佛,并加了中国样式的龙缠绕树干或者托塔,因此才被名为“龙树背屏”。

这一尊造像主尊为倚坐弥勒菩萨,下有两童子托足,主尊旁为弟子、菩萨像 ,其下是卧龙托起底座。背屏是这是一种新的造像形式,将一棵菩提树进行镂空雕刻,有两组飞天托起璎珞,并一组飞天托起顶部的坐佛。最下的底座,中间的香炉旁分列列有弟子、狮子和力士。我们可以看到此像依旧保留着丰富的彩绘和贴金。佛菩萨的脸部圆润,工匠在极力简化肌肉的起伏,使得曲线呈一种缓和状弯曲,所以给人一种含蓄内敛之感,再加上眼睛微睁呈思考状,使观者代入一种悠远的宁静之中。造像要素简洁,不管是主尊的头光、衣饰、菩提树叶的雕刻都用简单线条进行表达,不愧为邺城雕刻的巅峰之作。

思维菩萨像

思维菩萨像是造像之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作品。据佛典所载,释迦佛为太子时曾于树下思维而悟初禅,因而其体态呈思维之相,以两手指支颐而作思考状。其腿部则为半跏趺坐姿,一腿自然下垂,另一腿曲起架其膝上。这种姿态在今天实际生活中也可见到。造像中此姿又可依曲起之左右腿不同而称为左舒相坐或右舒相坐。思维菩萨像在日本与韩国又多称为弥勒菩萨之像,但真正有铭文称为弥勒的只有一两例。半跏思维菩萨像并不在青州系造像中占有突出地位,仅在博兴出土像与台湾藏品中见一两例。而河北曲阳白石小型造像之中此类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出了双思维像甚至有镂空的双树双思维像。青州此像则不仅体量明显大于曲阳,绘彩雕饰也呈现不同曲阳的风貌。其简洁的衣饰,苗条的身段,流畅的裙带垂褶刻造得均很得体。其筌蹄座前所刻出的天龙以及荷叶托莲踏座如徵符般强调出青州造像的特色。

北齐大理石菩萨半身像

尺寸:高16cm

菩萨脸颊丰圆,双目几成闭阖状态,嘴角含笑,笑容恬静。左侧身后尚有部分残余头光。头戴三叶宝冠,颈戴项圈和一道坠饰项链,身披薄纱于腹前打简易蝴蝶结。从衣饰来看,显然为菩萨装束。人物气质格外的平静安然,似乎拥有天然的抚慰力量。

纳尔逊博物馆藏北齐释迦佛立像碑

此碑据说从山西长子县的一座古寺中流出。像碑表面留有漆金的痕迹,1400多年来,被庙里的香火熏得乌黑发亮。乍一看,几乎以为是一件木雕。在存世的北朝晚期造像碑中,这是一件非常大气的杰作。就造型的奇特而言,它又独一无二。

佛头

北齐-隋(550-618年)

通高约30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佛头于2012年出土于北吴庄村佛像埋藏坑,白石雕造,轮廓圆满丰润,满头螺发,面容清秀,五官刻画立体,眉如新月,鼻梁高挺,鼻头稍有残损,嘴唇上有朱砂彩绘痕迹并绘出胡须。代表了这一时期石刻佛教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年代 : 北齐(550-577)
规格 : 高66公分
上海震旦博物馆藏

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界人中像是卢舍那佛的一种形式,是从华严信仰而来。人中的意思,简单的说法是对佛的尊称;深一层的解释是“人体之中”,意 旨在表达《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的观念,因此人中像一定是在卢舍那佛身上,描绘法界(宇宙)诸项无一不限的道理。

此尊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的彩绘敷金保存完好,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山东青州造像。佛头,双足与左肘以下都已残缺。人中像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握衣缘,下摆较短而且 收直,露出脚踝,衣薄而平滑贴体,衬出双腿。像这样薄衣贴身的鹿野苑式佛像,盛行于四、五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此际由印度渡海而来,传到青州。佛袈裟上遍施彩绘,更令人耳目一新,正面、背面各分为三直条、五横路,其上布满了彩绘界格,好似百衲衣。正面中央最上一格画的是坐佛,顶有华盖,两肩侧绘 飞天,其他田字形方格,表现六道众生的故事场景。从天界至地狱的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色彩丰富,有朱红、宝蓝、孔雀绿、藕紫等色,均 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佛身贴金,以应三十二相的金色身相,立像颈部仍保留较多的贴金痕迹。

北齐 思惟菩萨像

石雕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表现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在菩提树下静坐禅悟场面的思惟菩萨像,一直是最优美、也最受喜爱的佛像造像题材之一。不过,因其姿势复杂,用圆雕艺术形式表现思惟菩萨像殊为不易。在目前所见北朝时期青州造像中,圆雕思惟菩萨像迄今仅发现两尊,而您面前的这一尊,艺术水平更为突出,尤显难得和珍贵。

菩萨头戴五尖式宝冠,肩上有圆饼状饰物。上身裸露,腰系轻薄贴体的多褶长裙。上身微向前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残缺,左脚自然下垂,成功表现出思惟禅悟的意境。菩萨体态健壮匀称,形貌端庄俊美,虽雕饰简洁,但手、足等部位质感强烈,造型与艺术水平极为高妙。

佛立像

北齐(6世纪后半期)
铜鎏金
高53.7厘米
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藏

立佛面型长方丰颐,肉髻低平,螺纹对称旋转,身姿挺立端庄,双足分开直立,手结施无畏印、与愿印。五官起伏平缓,多用线刻形式表现,弯眉细眼,直鼻,薄唇微抿,神情内视。双手略大,手资优雅。双领式袈裟,内置斜衫,衣纹简练,前襟U形衣纹略呈形体起伏变化。造像完整统一,为北齐时期较为明显的造像风格。身后配项光及台座已失,仅留有榫孔。

交脚弥勒像

河北六朝北齐时代
大理石雕刻
整体尺寸:86.4*50.8 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这是一尊十分少见的以佛身现交脚形象的北齐时代交脚弥勒佛石雕像;弥勒佛面相圆润、神态安详、法相庄严,右手当胸结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交脚安住在法座之上,二侧有二弟子和二菩萨侍立。头光上方是七佛围坐,舟形顶上方二侧有飘曳长裙,飞舞彩带的六位飞天。下方有二力士正在托着弥勒佛的双足,二侧为卧狮,最下方是供养人浮雕像。整尊雕像制作精美,浮雕和透雕相结合,使造型的疏密虚实、生动变化、精巧入微、玲珑剔透,是我国早期佛像雕刻中的精品之作。

北齐石雕菩萨立像

尺寸:63 cm

北齐佛像的取胜在于他的线条的柔和美。梁思成总结说:北魏的佛像是上小下大,北齐的则是上大下小。北齐佛像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见了北魏、东魏的背屏式高浮雕造像,取而代之的是圆雕单体佛像。而且佛像上下呈桶状(或管状),衣服也失去了飘逸之感,紧贴肌体,露出流畅的线条。简而言之,北齐造像的典型风格是:洗练、流畅,简约、传神。

此尊菩萨立像大理石雕成。整体造型严谨端正,细致精美。菩萨头戴花冠,束高髻,长脸型,双目微闭,唇部饱满,开脸祥和,神态端庄。隆胸,束腰,身体修长。肩有披帛,璎珞自肩披挂而下,下着长裙,条带上以浅浮雕刻出宝珠图案。

造像以圆刀技法为主,用细阴线和阶梯式工艺表现衣纹,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显示出高超的雕造技艺。简洁的衣纹配以精细雕琢的璎珞,透射出不俗的体魄造型与沈静的神态和高雅的气质。仔细注视着这尊佛像的时候,会有一种周围变得异常安静,内心顿时透亮许多之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