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道诠释妙法堂《道德经》第9章
西山道诠释妙法堂《道德经》第9章
《道德经》第9章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为核心,阐述了道家关于成功、权力和人生的深刻智慧。通过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知止不殆”的哲学理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智慧。
《道德经》
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简单解释:
做人处事,若傲慢无礼,会使得自己的品行遭到损失,不如赶紧放下我慢,才会停止德行的损坏。
有才华,若锋芒毕露,必漏失福德,定会惹来敌意,不等你出手,就会遭到对方的攻击。
假如没有足够的德性,即使金玉满堂,也会因各种原因横遭灾祸。不但难以守住金玉,弄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
假如没有足够的德性,即使得到富贵,也会因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给自己埋下祸患。
真正有道德的人能做到功成身退,始终是低调、处下、不争、不强,对一切名闻利养都适可而止,那就会跟天地一样长久不衰。
详细解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手执、手捧着。
已:停止。指适可而止。
就是说:执着盈满的一盆甘露水走动,就会撒一地,不如立刻放下,停止走动。
真实意义是:无论我们有多少成功,都不值得骄傲。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成功,除了我们自己努力以外,还有其他好多人的善缘和合,还有我们前几世努力攒下来的“存款”,也就是积累的福报。
为人处事也一样。比如,一个单位被评为年度先进单位,那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领导一个人的功劳?不是。是大家一起努力的功劳。
领导也好,某一个人也好,若过分执着功劳,居功己有,那么,他们的“德”漏失了,“福报”亏损了。他们很快就会走下坡路,甚至销声匿迹。这就是“大道”的规律。
不去争名夺利,在相上看起来是吃亏,但是在看不见的“无形资产”上是在“积德培福”。厚德才能载物!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尽管拼命抓取,结果要么什么也没有得到,要么无福享受?就是因为“德薄福浅”。
与其拼命向外抓取,不如先“积德培福”。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是捶击,捶打的意思。
长保:指长久保存。
意思是:“当!当!当!”把兵器捶击得过于锐利,必然会显露出锋芒,那锋芒的锐势就很难保持长久的。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才华,不光是先天修来的,还有后天家庭的父母兄弟、丈夫妻子,以及单位的领导、同僚等等因缘助化的。如果我们恃才而傲,处处想要高人一筹。说通俗一点是锋芒毕露;说根本一点,就是你自动发出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磁场。这种磁场波,会使得亲人、朋友、领导、同事烦恼不安,很容易招来嫉妒、嗔恨等敌意,不等你出手,人家早一拳打在你脸上了,打得你脸面都找不到,旁边人还暗暗鼓掌叫好,你信不信?其实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法则。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遗:指遗留下。
咎:就是过失、过咎。
这句经文很重要,告诉我们:金玉满堂固然很好,但是,若德不厚,物就承载不了。假如自己德行不够,可能会出现:或养子不教,或身患绝症,或横遭灾殃……那么,就不一定能守得住这满堂的金玉。同样的道理,即使有了富贵,若没有德性,就会出现作威作福,骄横过度……那定会给自己留下严重的后患。
老兄,有钱有势不难,皇帝都可以轮流做,风水也能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嚒。再说,从现实看,那些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都是得寸进尺;那些恃才傲物的人呢,总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以说:
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才不会“自遗其咎”。知止而不殆啊。
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是背道而驰,招致灾祸是难免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要引以为戒!
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亡”。过于呈强显壮,则容易过早灭亡。故而,老子在本章叫我们要“守柔、处下、不强、不壮”。
我们往往傲慢心一起,就目中无人了,于是就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一落千丈。
本章老子警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性。老子希望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是理所当然的,无需炫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还希望我们,在名闻利禄上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于锋芒。凡事不可做得太过,太绝;尤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了自己是谁。要知道,“否泰相参,祸福相依”。事物的发展往往向着自己的反面在转化。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所以要“见好即收”。做事不可贪图权位名利。越是强,越是壮,就越要含蓄;要“收敛意欲,暗藏动力”。
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在利益面前往往都变成了“斗鸡”。等鸡毛一地之后,又懊悔不已了……如此境相总是反反复复在重演,为什么就是转不出来呢?因为我们内心的污垢太深,欲望太大,贪心太重,引力波太强了,难以把控啊。
我们啊,一个个看似踌躇满志,都在努力奋斗,实际上都是“皮影”,都套着厚重的业力枷锁,由不得自己。
别以为你的功名是你自己奋斗来的。不是,那是你过去的【善业】帮你牵来的。如果你过去世没有这种【善业】,请问,那么多人都在努力,甚至很多人远远超过你的努力,怎么就你成功了呢?
当然,上当啊,受骗啊,也是你自己过去的【恶业】牵来的,跟别人无关,无需怨恨别人。埋怨别人又新舔【恶业】。此时要做的是反省自己为什么上当受骗。
很多人听到这里马上就想到“消业”。
说到消业,现在的人都有几个钱了,就都使出了“花钱消灾”这一招:出高价请和尚道士做法会,做经忏,做佛七等等。结果也没见几个人消业。
那么,业力到底有哪些方面呢?大家来对照一下:
首先,贩卖如来。现在好多出家人为了收供养,到处讲经说法,传授“相似佛法”;还有,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打着各种旗号传播“似是而非”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造大业。因为这些带有【我见、我知】的东西是有【毒】的,一旦输入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就像电脑染上病毒一样,今生乃至后世都只能去相应这些业报,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世。
其次,世智辩聪。你们说说,什么人最难脱离三界六道?就是世间小聪明最多的人!因为这种聪明是“小我”登台,妄想展现,都是造恶业的根源。对修行人来说越“糊涂”越好。这个“糊涂”就是不执著“世间智”。
第三,人际关系。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业力的牵连,关系网越大,因缘牵引就越复杂。可是,大家都认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现实也确实是这样。然而,利用人际关系走路子、开后门、托人情、送大礼、互相帮忙等等,从本质上讲就是造业。所以,当我们自以为人脉关系非常广的时候,你已经被业力包围了,生生世世都摆脱不了这张网。
还有,我们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无不是造业。
业力太可怕了。你是否知道:我们的家庭、儿女;我们的相貌,习性;还有我们的寿命、财富等,还有我们生生世世色身的种类,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招来的。我们分分秒秒都活在不同的业力中。你说,是不是很可怕?
再来看现在的修行人,本身不明业力,就迷信在佛像前供花、供灯、供钱财。他们妄想着用忏悔、放生、吃素等“有为法”来消业,就是不肯在心上用功,结果还是造业。因为没有智慧,迷啊!迷人是一边消业一边又造新业!
为什么会这样?“世间认知”害的!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认知,不向自己的内心开刀,不挖出“小我”的自私贪婪。那么,你经典读得再多,地位再高,资产再富有,也逃不脱业力的纠缠。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既不是烧香拜佛,也不是造庙塑像。那是向外求!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正自己的“小我认知”!走出自私的“小我”局限!从心上下功夫,从【认知】开始。心正一切都正!
人人都要修正自己!不管你是哪个层次的人物,都一样!
挖尽自以为是的坚固认知,挖掉自己的假面具,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只有灭除了后天的“小我凡夫心”,才会重现原有的“大我圣人心”!
从心上下功夫,就是要明理,要觉真。我们现在学《道德经》不就是为了明理吗?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从古至今,真正能功成身退的人屈指可数,往往都是功成了,结局却惨不忍睹。这不能怪任何人,自己的心量早已经把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安排好了,厚德才能载物啊!
比如:诸葛亮、刘伯温等厉害吧?具有预知天机的能力。但是,他们再怎么厉害,能厉害过老天吗?
他们再厉害,再有能力也不过是站在“小我”的位置上,他们是站在对自己国家的利益上。他们始终没有跳出“小我”的障碍。
自古以来,想要“功成身退”的人不少,但做到的没几个。
如果真要“退”,一定要“心退”,就是千万不要张扬自己的才能,更不要居功自傲。要想做到“心退”,必须从心上用功,从“道”中入手!宇宙皆是我,“功成”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