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德兴:从码头苦力到77次"黄飞鸿",一位爱国艺人的传奇人生
关德兴:从码头苦力到77次"黄飞鸿",一位爱国艺人的传奇人生
关德兴,一个从码头苦力少年成长为粤剧名角,再到塑造经典"黄飞鸿"形象的电影演员。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演艺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爱国行动,为国家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从码头苦力到粤剧名角
1917年,年仅12岁的关德兴在广州码头做苦力谋生。他出生在一个底层家庭,生活困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粤剧并深深着迷。为了追寻梦想,他来到香港,后又前往新加坡。
在国外,关德兴依然从事苦力工作,但他的勤奋和机灵引起了剧院老板的注意。老板不仅照顾关德兴,还特意为他找了一位有名的粤剧老师。关德兴学习刻苦,天赋出众,两年后就加入了"祝华班"。
凭借出色的表演,关德兴一唱成名,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组建了自己的"大少年"戏班,发展迅速。然而,时局动荡再次改变了关德兴的命运。
首次接触电影
1930年,关德兴带领戏班前往越南避难。在越南,他们不仅生存下来,还发展到了海外,登上了美国大中华戏院的舞台。一次好莱坞之旅,让关德兴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
受到美国导演的邀请,关德兴尝试了电影表演。虽然粤剧舞台表演和电影表演有很大区别,但他表现得相当出色,多位美国导演都希望他能留在好莱坞。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关德兴毅然决定回国参与抗战。
参加抗战被日寇通缉
关德兴不仅将个人资产捐出支持抗战,还联合香港名人捐出7架飞机。他成立"三藩市联合救国总会",通过募捐演出等活动筹集善款,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后期,关德兴更是带领粤剧团成员直接参战,成为游击队成员。由于其高调的爱国行为,日寇悬赏四万元军票通缉他。关德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第一批"爱国艺人"。
一生77次演"黄飞鸿"
1946年,关德兴与著名导演胡鹏合作,开始拍摄"黄飞鸿"系列电影。从1949年到1980年,他共参演了77次"黄飞鸿"角色,将这个人物推向世界,成为当代侠士的化身。
关德兴塑造的"黄飞鸿"不仅奠定了香港电影的发展,还影响了后来的动作指导和演员,如刘家良等人。他开设的关德兴药局专门服务穷人,赢得了广泛赞誉。
晚年慈善与身后封神
晚年的关德兴移居美国,继续从事爱国行动。他成立了"长者健康园",并为多次水灾筹集善款。1996年,91岁的关德兴去世。
他去世后,被封为"护法大将军",塑像被供奉在坪洲金华庙,与金花娘娘一起接受参拜。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其生前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其精神的延续。
关德兴的一生,从码头苦力到粤剧名角,再到抗日英雄和电影传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