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绳街边,石兽班味散尽,卖萌为生
在冲绳街边,石兽班味散尽,卖萌为生
冲绳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威严形象,而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卖萌"风格。它们是如何从中国的皇家神兽演变成冲绳的民间吉祥物?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故事。
在冲绳City walk时常会遇见风格各异的石狮子,民宅大门前,矮墙上,餐厅外的花坛里,临街店铺橱窗内,商铺的货架上,咧开大嘴对着过往的行人。
初看时难免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近感,但若仔细端详,又比国内机关门前的石兽多了分明快与松弛,一如牛马卸甲归田,班味散尽,不自觉中露出了幸福的神情。
搜了一搜,不出意外的是,冲绳石狮子来自中国;略感意外的,是中&琉石狮子虽可追溯至一个共同祖先,但这位祖先并非来自非洲大草原,而是古印度。印度佛教中,狮神一体,是出生自带编制的神兽。《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
文殊菩萨的坐骑也是一头青毛狮子。这只青毛狮子在《西游记》里曾经短暂的下界冒充过乌鸡国的国王,后被菩萨召回。
作为一种在当时大部分中国人从未见过的动物,凭借神话、宗教、王权等多重 BUFF,外来狮子最终打败了形象褒贬不一的本地老虎,得以与龙、凤同列仙班,在皇宫、庙宇、富人宅邸中登堂入室,又在明朝初期随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
在中国,石狮子分南北派系。典型的中国北派石狮,要数故宫在太和殿值守了 600 多年的两尊,面目威严,胸肌强健,一丝不苟的披肩大波浪,颈上还挂着辟邪、除魔的铃铛,堪称最古老的皇家公务员。
待传至以福建、闽南为代表的南方,石狮卸下了公务身份,偶像包袱和表情管理也灰飞烟灭,神态中融入大量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活脱一群大型狮脸宠物狗。
泉州开元寺的石狮子/陈英杰摄
1400 年代,中琉两国开启宗藩外交,向琉球输送了大批来自福建、闽南的工匠,也把福建的石狮子文化带到了琉球。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墓葬文化。正信王时期,浦添淀礼的石棺上出现了第一个双狮戏球纹饰,两只圆头圆脑的狮子一脸严肃的玩着绣球。
那之后,首里城的瑞泉门、歓会門、石桥栏杆上都陆续出现了狮子像,外形上近似南狮北狮的融合体,气质介乎北派的高贵和南派的市井之间,身形偏向南狮的柔和、欢脱,又梳着北京皇家远亲戚的同款卷发,神似“通情达理的省城公务员”,材质主要采用福建、闽南的常用石材“辉绿岩”。这一时期,狮子形象主要出现在墓葬、宫廷、寺庙、氏族宅邸中,被统称作“宫狮”。
首里城Shisa,Source:shimancyu-koubou
材质方面,主要采用福建、闽南的常用石材“辉绿岩”,由于冲绳本地并不出产辉绿岩,一般认为石材是从中国带过去的。
又过了两三百年,石狮文化从冲绳王府传至民间。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那霸以南,八重濑町富盛的“富盛石狮”,建于正定王 21 年(1689 年),据说是现存最古老的村狮。这只狮子面向八重濑岳,意在抵挡从八重濑岳而来的山火。
冲绳战役期间,躲在石狮背后的美军(这位狮子,你到底是哪边的?)
外观方面沿袭了宫狮形态,但“造型变得柔和”,曾在冲绳艺术大学任职的國吉房次称:
“和早期皇家寺庙和神殿墓葬中的狮子雕像相比,这座石狮给人一种宽容而非威胁的感觉。仿佛它不是在驱赶袭恶灵和灾难,而是在拥抱它们,使其悔过自新。”
是啊,要是回村的狮子念着曾经的头衔装模作样,一定会被村民嫌弃吧。
“富盛石狮”落成后,冲绳南部村子里,能工巧匠们各显神通,就地取材琉球石灰岩,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批“村狮”,完成了石狮的“社会性”转变。这些村狮子大多建在村口,有些是用于避火,有些为了镇压敌对村庄,也有些是为了辟邪。
值得一提的,是毗邻的本部村和照屋村,因为水井的使用权经常发生纠纷。本部村为了抵御八重濑的山火,朝着八重濑的方向设置了一座石狮子。 与八重濑同方向的照屋村,认为富盛的狮子是冲着他们去的,遂如法炮制了一对石狮子像隔空对骂。然而事到今天,这两只狮子的表情看起来都格外稚拙、呆萌,从外表上,令人完全信不过它们的战斗力。有日本网友吐槽 “看了这样的表情,真的不会丧失斗志吗”?
虽然是同一种艺术形式,但因融入的民众性格气质和民俗观念差别,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毕竟,跟中国一样,那个时期的琉球也没人见过真狮子。石狮子的形象,总体上来源于工匠的想象,以及对身边人、动物形象的参照。村里的工匠们在石狮造型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简化,总体上保留了眼睛,鼻子,嘴巴和牙齿,去除了鬃毛,铃铛、底座等装饰元素,有些甚至只留下一张大脸,洋溢着松散且不太聪明的笑容。
八重濑町新城村入口-新城神社,Source: de-jin工作室
丰见-田头-只有一张脸的Shisa
对比一下,由丹麦雕塑家巴特尔·托瓦尔森设计的《垂死狮子像》,其画风差异显然已经跨越了种族。
材料的特质,也是重要的因素。琉球盛产石灰岩,这是一种由珊瑚礁及其周围的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比其他石材更柔软并易于加工,但若要实现精细细节,也会令工匠有些“力不从心”。
到了今天,冲绳南部那些得以在二战中幸存并保留至今的石灰岩村狮,在风雨的侵蚀下,多半已很难从外形上判断它在刚建成时是个什么样子了。
明治维新后,琉球国被改为琉球藩。1889(明治22)年,琉球王国时代推行的院落及房屋相关的一系列限制令被一并废除。曾经受限的红瓦相继出现在各地民宅上,用灰泥、陶瓷制作的狮子像也纷纷登上民宅屋顶。灰泥和陶土更适合精细制作,民间石狮子的形象也愈发生动、活泼起来。
再后来,琉球石狮与日本本土的神兽“狛犬”等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凸出的眼球、獠牙、头上的角、太阳花般的鬃毛等标志性元素,并常以一只张口(雄性),一只闭口(雌性)的形象出现。在冲绳民间,石狮的发音也从音译汉字石狮的“Shishi”,变为更易读的“Shisa”。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冲绳石狮子变得更加多元。在冲绳街头漫步时,观察各个人家门前风格不同的石狮子是件非常有趣的事,石狮子无形中成了主人个性、审美的表征。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水纳岛的民居前看到的两尊身穿日本传统服装的站立式Shisa。有爱的民居主人给这两只狮子制作了不止一套衣服。看到这样的狮子,也难免会产生“这人家一定既有趣又社牛” 的猜想。
文明总是从中心向外发散的,宫廷礼仪到了民间,就成了民俗。宫廷文化,是皇家阶级利益的体现,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功能性,对传承和规范化的重视大过于创新。在民间,文化则融入了普通人的思想和愿望,朴素的生活和审美,且无需停留在古老的造型上,而是会自发地融入各个时代的功能审美,完成生命力的延续。
今天,Shisa 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从适于楼房,宠物狗尺寸的雕像,手掌大小的游客伴手礼,到商家的产品系列,Shisa 已无处不在,俨然成了冲绳的吉祥物和冲绳 IP。以至于看到这种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就会立刻想到冲绳。在渡久地,我甚至见到了 Shisa 外形的施工标识。
如今,Shisa 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从适于楼房,宠物狗尺寸的雕像,手掌大小的游客伴手礼,到商家的产品系列,Shisa 已无处不在,俨然成了冲绳的吉祥物和冲绳 IP。以至于看到这种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就会立刻想到冲绳。在渡久地,我甚至见到了 Shisa 外形的施工标识。
如今,这个由印度发源,中国兴起的石狮文化,在中国城市里却活成了濒危动物。几乎很难想象有什么企业、商家在乔迁新居时会首选两只又大又沉,风格与当代审美严重违和的石狮子装点门楣,无聊时动动小手抠狮子嘴里的石球的乐趣也逐渐淡出了生活。
少数还健在的一些幸运儿,也被迫转型了成外卖看守。五六百年前,赢得了与老虎的神兽之战后,这位盛极一时的官家神兽,最终败在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或许,古今中外,解甲归田,才是牛马生命延续的潜在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