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每天睡几个小时最好?有什么科学依据?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成年人每天睡几个小时最好?有什么科学依据?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成年人每天应该睡多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长应该控制在7-9小时,其中7-8小时是最优区间。本文将从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一问题。
推荐睡眠时长:7 - 9 小时,以 7 - 8 小时为最优
国际与国内权威机构的共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皆提议,成年人每日的睡眠时间应为 7 - 9 小时,其中 7 - 8 小时当属最佳区间。中国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 年)》明晰指出,成人每日的平均睡眠时长应渐次达至 7 - 8 小时。
睡眠不足与过量的健康风险
睡眠不足(< 6 小时):长期处于睡眠匮乏之态与记忆力衰退、免疫力弱化、焦虑抑郁风险上扬密切相关,且显著抬升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的发病几率。
睡眠过量(> 9 小时):过度睡眠或许是潜在健康问题的征象,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抑或抑郁症,并且和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存在关联。
最新数据支持 7 - 8 小时为“黄金区间”
2023 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长为 7.4 小时,47.5%的成年人睡眠超过 8 小时,然而仍有 25.9%的人群睡眠未达 7 小时。英国的研究指明,每晚睡眠 7 小时的人群糖尿病风险最低,进一步佐证了 7 - 8 小时的合理性。
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睡眠质量的四大核心指标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提出,衡定睡眠质量需瞩目的要点有以下四点:
- 能于 30 分钟内入眠;
- 夜间清醒后 10 分钟内能够再度入睡;
- 每晚清醒超过 5 分钟的次数不超出 1 次;
- 在床时间中 85%以上处于睡眠状态。
中国居民的睡眠质量现状
2024 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即便睡眠时长有所改良(2023 年睡眠指数 62.61 分),但入睡时间推延至 23 点至凌晨 1 点,睡眠浅、易中断等问题凸显,手机依赖乃是主要诱因。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指出,仅满足时长但白天精神萎靡的睡眠仍归属于“低质量”。
影响睡眠的个体差异与外部因素
年龄与生理需求
成年人的睡眠需求伴随年龄递减:青壮年需要 7 - 8 小时,老年人约需 6 小时。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普遍偏低,或许与褪黑素分泌减少有所关联。
职业与生活方式
- 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长最长(7.74小时),但熬夜现象普遍;
- 白领因工作压力睡眠质量较低。
- 低收入群体(月收入<3000元)睡眠时长最短且质量最差,高收入群体(>1万元)则更注重睡眠环境。
健康习惯的影响
规律运动人群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久坐人群(85%表示“睡眠良好”)。
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饮酒或咖啡因摄入会延长入睡时间并降低深睡眠比例。
提升睡眠健康的建议
行为调整
- 固定作息:每日固定上床与起床时间,周末偏差不超过1小时。
- 环境优化:保持卧室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18-22℃,移除电子设备。
- 睡前放松:泡脚、阅读或听轻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
避免药物依赖
专家建议优先通过习惯调整改善睡眠,仅在长期无效时考虑短期药物干预。
科技辅助与监测
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及医院睡眠监测中心(如多导睡眠监测)可量化分析睡眠问题。
总结
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长应控制在7-9小时,以7-8小时为最佳目标,同时需重视睡眠质量。个体差异(如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及外部环境均对睡眠健康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规律作息、优化环境及减少电子设备依赖,可有效提升睡眠质量,降低慢性病风险。若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