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检验标准实施!关于酒驾、醉驾,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儿→
新检验标准实施!关于酒驾、醉驾,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儿→
近日,网上流传的“从3月1日起,酒驾醉驾处罚有新规”引发热议。实际上,我国现行的酒驾醉驾处罚以及判定标准均无改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酒驾、醉驾的判定标准、常见误区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酒驾、醉驾如何判定?
3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规定的是“血液、尿液中五种醇类物质及丙酮”的检验方法,这是实验室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及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为各类检验鉴定机构开展血液、尿液中酒精含量检验技术工作提供检验方法,但不涉及“酒驾”“醉驾”的判定阈值。
以血液中乙醇的含量检验为例:
- 饮酒驾驶:0.20mg/mL
- 醉驾:驾驶员血液中乙醇含量大于或等于0.80mg/mL
- 检验线性范围:0.1mg/mL~3mg/mL
酒驾、醉驾五大误区千万别“踩雷”!
误区一:晚上开车没事?
前一天喝了酒,第二天醒来开车就没事?❌千万别侥幸❌
交警提醒:酒驾的判定依据是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与喝酒时间的长短无关。每个人体质不同,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也各不相同,睡醒不等于酒醒,喝完酒后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建议最好是在24小时之后再驾车上路,以确保行车安全。
误区二:只有在公路上才算酒驾?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误区三:速度慢就没事?
驾驶员即处于驾驶行为中,酒后行驶车速再慢,驾驶员在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易发生事故。
误区四:酒后驾驶摩托车没事?
和汽车一样,酒后驾驶摩托车也要受到相应处罚。
误区五:搭乘酒驾车辆出事不用担责?
酒驾司机负全责,同乘人员免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自己远离“酒驾”的同时,也要对他人酒驾行为及时劝阻,不要搭乘酒驾车辆。
酒驾、醉驾的“成本”有多高?
酒驾、醉驾危害大,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否则迎接你的将是酒驾、醉驾“成本套餐”。
2023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中规定,十五种醉驾情形需要从重处理,醉驾行为显著轻微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酒后驾车事故率为正常状态下的16倍
酒精会麻痹人体机能,包括视觉、触觉,影响判断和操作能力等,让驾驶行为变得危险。
据统计,驾驶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正常状态下的16倍。酒驾、醉驾是给生命“砍价”,拒绝酒驾,转发提醒!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