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网络招聘诈骗六大套路:求职者需警惕,平台应加强监管
揭秘网络招聘诈骗六大套路:求职者需警惕,平台应加强监管
近年来,通过58同城、赶集网等网络平台发布的虚假招聘信息诈骗案件频发,不仅严重侵害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据统计,仅在2017年至2022年间,全国范围内因虚假招聘诈骗案件导致的被害人就达5500余人,被骗金额近亿元。本文将通过多个真实案例,揭示网络招聘诈骗的六大常见套路,帮助求职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套路一:收取各种费用
支付各种费用是招聘欺诈者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他们不仅会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如押金、服装费、办卡费等,甚至还会以给钱、买烟、请吃饭等虚假借口再次诈骗受害者。
在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法院的一宗判决中,张某、马某等人利用承包场地的便利,在“58同城网”、“赶集网”等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招聘业务司机为名,骗取申请人缴纳各种费用。这种典型的虚假招聘犯罪手法,经常发生在KTV、会所、酒店等场所。
套路二:体检费诈骗
体检通常被视为一项合理的要求,但大量裁判案例表明,体检往往是一个大坑。骗子会以招聘单位要求应聘者体检为由,骗取体检费用。令人惊讶的是,很多案例都提到有医院配合这种欺诈性的体检。
例如,在北京丰台法院的判决书中,一个诈骗团伙在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通过58同城、百行、赶集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招聘岗位包括司机、跟单员、网络管理员等,引诱考生上钩,带到指定医院体检,体检费按人头分。
套路三:兼职诈骗
在58同城、赶集网、无忧网、QQ群、招聘网站等场所,经常出现“招聘兼职打字员”、“淘宝客服”等虚假广告。骗子会以收取保证金、培训费等各种名义骗取费用。
例如,在2017年广东一案中,被告人王某等人通过“58同城”、赶集网等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收取定金、推荐客服、YY语音指纹工号费、鉴定费、培训费、办理退款等名义骗取受害人支付的上述费用。
套路四:出国劳务诈骗
一些受害者心存善念,点击一些外出劳务公司的招聘页面时,他们正在进入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至少有6起裁判案件显示,多名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了有关跨国劳务的虚假信息,且此类境外诈骗的数量远超其他类型的诈骗。
2017年12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涉案金额6000余万元、受害人2000余人的移民诈骗案作出判决。法院认定,2013年5月,被告人毕某勇、杨某英、韩某等人明知中港集团及其下属公司不具备安排境外劳务或移民的能力,但仍抵达应钟某的要求,用来招揽顾客。
套路五:招聘女性从事卖淫活动
在以招募为名的卖淫嫖娼罪中,被害人的作用比较模糊。一些受害者在有吸引力的招募条件下误入卖淫团伙,被犯罪分子控制,被迫卖淫;一些受害者同意犯罪分子为卖淫买单。
根据湖北省高院审理的一宗案件,上诉人刘某家先后雇佣、召集上诉人张某等20余人,先后在武汉市江岸区、洪山区多个社区租房。通过58同城、人民网、我爱打工等互联网网站,以“公司”名义发布招聘信息,招募、引诱、控制多名女性从事卖淫活动很长一段时间。
套路六:骗子的“逃跑”手法
尽管受到了严厉的法律惩罚,但在被绳之以法之前,诈骗者是在“赶集网”和“58同城”等网站上掌握工作的“老板”。当“老板”的面纱被揭开,说谎者如何应对满怀求职热情的受害者?实际上,在一些诈骗团伙中,存在着有组织的分工和“后遗症”。
- 阻止:如果你只通过QQ、微信等网络方式联系求职者,屏蔽是假招聘者常用的伎俩。
- 拖延症:在相关“淘宝代运营”诈骗案中,当受害人要求退款时,骗子采取了“拖延”直至受害人放弃的方式。
- 退回少量骗钱:大连一团伙从事招聘欺诈。申请人在收取保险费、摄影费、福利费、档案费等各项费用后,发现工作条件和报酬与广告中承诺的相差甚远,要求退还。收款时,骗子以“受害人已签订合同,违约金不予退还”等理由威胁受害人。
- 贬低招聘单位:宁波一案中,骗子冒充招聘单位面试经理,以考核费、服装费、体检费、电脑操作押金等名义骗取应聘人员现金,谎称应聘工作申请人到单位进行考核培训。他们还编造了贬低招聘单位的理由,促使求职者放弃申请。
- 让事情变得困难:为了躲避应聘者,刁难或制造麻烦也是作弊者常用的伎俩。
- 吓人:在四川绵阳一宗高薪招聘司机诈骗案中,被告人刘某某、李某某等人以“公司收取高利贷,随时打架斗殴,甚至被捕”相威胁,并被公安机关关押”等。求职者的心态对工作造成危险而不是合法工作,迫使求职者自愿放弃工作和全部或部分保证金。
- 诉诸暴力:在苏州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安排专人对求职者进行威胁、恐吓,并挑选一些“冒泡”或诚实的人作为殴打对象。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招聘已成为求职者寻找工作的重要渠道。然而,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求职者在寻找工作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招聘信息,更不要轻易支付各种费用。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招聘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招聘诈骗行为,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