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渊源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和旗袍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旗袍的渊源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和旗袍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旗袍,这件融合了东方古典美与现代女性气质的服饰,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角色。从其历史演变到文化内涵,再到影视应用,旗袍承载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吴学钦(2011)的研究中指出,我们如今所指的旗袍和原始旗袍有着较大的差异。原始满族的 旗袍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后被汉族妇女所接受并利用,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 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这也是如今人们眼中的旗袍主要 样式。而这个阶段的旗袍也开始逐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女性美感。
徐东(2011)2的著作中提出,旗袍从设计到做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意识。
在我国传统思想之中,女性的身体是不能够暴露在视野之中,在古代,直视女子裸露的肌肤违背伦理的大罪。而满清的旗袍也是通过严严实实的设计,将女子的身体包裹其中,密不透风。
但是为了满足男性自古以来生理上具有对女性的审美需求,因此着装上又需要体现女性的娇柔美,满族人便设计了旗鞋,让女子踩着高低鞋,配合华美的旗装,走出婀娜的身姿。
在辛亥革命之后,西方的开放 思想传入中国,主要包括男女平等,以及对女性美展现的鼓励,这时期的旗袍设计开始出现了极大变化,出现了开衩以展示女性的美腿,袖长缩短展示白皙的胳膊,同时侧重女性腰部、胸部、臀部弧线的展现,随后还逐步出现了无袖、低领设计,让女性的肢体美日益显露出来。
但是传统文化带来的保守、含蓄的影响仍然较深,因此旗袍并没有像西方服装的发展那样,过于暴露,但正是这种半遮半 掩、若隐若现的设计风格,让旗袍更加具有了东方的神秘美感和古典气息。
周立 文(2008)3的研究中指出,正是由于旗袍同时具有古典美和性感美,也让它作 为服饰的一种,始终没有被时代所淘汰。
而纵观历史上每个时代的服装,如跟旗 袍同一时代的中山装,就没有旗袍流传的时间长。
孙玉凤(2008)4的研究中指出,旗袍本身就是历经我国文化沉淀的典型代表,折射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穿旗袍的女性表现出中华女 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气质,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也是中华文 化的精髓所在。
这种美意识也随着我国影视业的诞生于而被频繁地用于影视作品 的文化表达之中。
因此,本文的研究的重点也放在20世纪之后的旗袍之上,着重对改良后的旗袍 在影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满清时期的原始旗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旗袍在影视作品之中,说到底也是服饰文化的应用一种,因此也具有服饰文 化的共性。谢楠(2012)5的研究中指出,影视作品中从影视角度而言,服饰与 台词、道具、场景一样,都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意识和另一种意识之间的符号中 转。
而旗袍作为具有更多深层意味的服饰,在影视作品中也有着类似的作用。
导 演通过选择旗袍作为服饰的符号,向观众传递美感与深层含义,是“编码”的过 程,观众在通过视觉接受的过程后,再利用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想象力对该符 号进行“解码”,通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实现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
这种观点 在JeanoMirty(2012)6的著作也有着类似阐述,Jean Mirty指出,在转码的过程之中,必然会造成信息传递的流逝,例如导演想要表达的意 象、气氛和深层含义没有被观众解码后所接收到,但是也会 产生观众自我编制出新的“解码”信息的现象,解码的结果 收到观众自身的文化背景、审美意识、联想水平所影响。
就 本文研究的旗袍而言,我们也可明显看出,例如同一个场景,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里穿着旗袍的背影,有 人解码出身材曲线的性感美;有人解码出旗袍款式的艳丽 美;
有人解码出一个人行走的落寞美;外国观众解码出的却是中国女人的古典美, 这也正是观众对服饰符号解码的自我完善与补充。
衣服的选择是一种审美品位的体现,在生活之中,从一个人的穿衣风格中就 能看出他/她的品位和性格。
而在影视作品之中,人物的服 饰设计也是出于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的考量,虽然在影视 制作之中,是由服装设计师负责,但是传递给观众的符号 理念却是剧中人物自身着装的选择,因此从穿衣风格、颜 色搭配之中,也投射出人物的性格。
在《金粉世家》之中,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董洁的经典造型就是身穿浅蓝色 旗袍,扎着干净的两条长辫子,衣服朴素简洁的形象,反应出人物纯洁的气质和性格。
但在我国服饰之中,也只有旗袍能够让观众产生这样丰富、多层次的联想与 解码结果。
史彤(2011)的研究中指出,旗袍作为中国女性服饰的典型,在影视作品中成为传达信息的服饰媒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国女性影视服 饰文化中极具表达能力的服装语言,无论在人物造型、影片基调,还是场景与时 空的转换过程之中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及审美价值。
这也是《花样年华》之中, 旗袍就在我国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的原因所在。
祝平安(2006)7的研究中指出,旗 袍作为影视作品中首选的服饰符号,这与旗袍自身的历史流行与审美价值密不可 分。在影片反映以旗袍为主流服饰的社会时代之中,为了让作品准确地反应时代 背景和社会脉搏,旗袍就必须被应用。
而另一方面,影片的第一要务就是满足审 美需求,在以反应中国女性的美感目的下,没有比旗袍更适合的服饰。
旗袍通过 自身独特的设计,让女性的身体在紧致的包裹下具有了静态语言,在动态的肢体 表达中也传递出更为丰富的信息和联想效应,这也使旗袍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 的原因。
此外,陈卓(2009)8的研究中还指出,观众对旗袍的喜爱也是诱发影视作 品越来越多地应用旗袍元素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之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或多 或少都具有一点旗袍情节,女性喜爱旗袍是因为旗袍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身体美,而男性喜欢旗袍是因为在旗袍勾勒下的女性身体具有极大的神秘感和性感 美,能够更加满足男性对美的探索式审美需求。
而随着影视作品对旗袍的宣传和 传播,旗袍情节如今更出现了泛化的效果,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旗袍是具有高度 的美意识和民族风格的服饰,穿着旗袍的女性是典型的东方古典女性形象。
由此 可见,旗袍意象在中外都具有极高的观众接受度和喜爱程度,因此,即便是出于 市场角度的考虑,旗袍作为服饰符号也被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所采用。
影视服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赵文海(2009)9的研究中指出,旗 袍虽然始终占据中国“国服”的位置,但是在如今社会之中并不是主流服饰,而 是作为一种与日本的和服、晚礼服、婚纱等的特定服饰,需要配合一定的气氛和场合才会穿上的服饰。
这与孙玉凤《解析电影人物旗袍服饰的应用》中的观点类似,影视作品自身对潮流就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对旗袍的大肆渲染,让时装界也随之刮起了一股旗袍风,世界明星纷纷在公众场合穿旗袍,而平民百姓之 中的旗袍也日益畅销,引起了一股复古旗袍风,让旗袍在戏里戏外都成为时尚和流行,充分展现我国女性的东方美。
另一方面,李海涛(2007)1 0的研究中指出,服饰选择和应用本身就是影视 作品表现手法的一种,而应用得当的服饰自身就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标签被印在 世界文化的长廊里。
例如玛丽莲梦露被风吹起的白裙子被作为西方纯洁与性感的意象美代表,而《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旗袍、摇曳生姿的背影被视作东方古典美的典型意象。
研究影视文化的服饰能够让我们着眼与细节,将画面的整体感 觉分解,从服饰的角度去研究作品为什么选择这件服饰、这件服饰的应用带来了 什么样的效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象,加深对影视作 品制作手法的理解,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促进了影视制作的水平提升。
旗袍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经过岁月沉淀的服饰产物,具有无可比拟的美感。同时旗袍的改良过程和我国影视业的发展处在同一时期, 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共同为我国观众构造出一幕幕满足视觉审美需求、启发深层审美思考的经典画面和意象。
旗袍元素促进了影视作品的美学价值提升,影视作品又反过来扩大了旗袍的影响力。因此研究近代影视作品中的旗袍元素美,无论对旗袍的文化宣传还是提升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