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减产大半月,硅料价格按下回涨开关
主动减产大半月,硅料价格按下回涨开关
在价格面前,光伏行业没有秘密可言。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于1月15日公布的多晶硅市场成交价格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多晶硅成交价格实现小幅度上涨。
硅业分会分析认为,造成本周多晶硅成交价格出现小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为多晶硅产出下降及企业有意识降低出货量的双重预期。
“目前多晶硅企业对外报价抬高,实际成交价格随之缓慢抬升。”
硅业分会表示,现阶段硅料企业自身库存压力较小,在降负荷生产后企业销售压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希望可以通过减少出货的方式逐步减少下游原料库存,并将多晶硅行业价格修复到合理水平。
综合市场成交数据,多半个月以来,多晶硅市场成交价格已实现超2%的小幅上涨。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因,自然与硅料企业自上月下旬发布的主动减产脱不开干系。
12月24日晚间,硅料上市公司龙头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公布减产控产计划。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二者高纯晶硅产能共计达到120万吨,合计产能占行业比例接近一半水平(截至2024年10月,国内已投产的硅料产能约为265万吨)。
据说,通威的检修计划自11月就已经开始逐步推进。两家龙头的带头表态,影响也是相当立竿见影。
2024年全年,我国多晶硅总供应量达184.28万吨,较上一年度增长幅度达25.32%。截至年末,多晶硅产能已经跃升至286.83万吨/年,同比增长41.76%,产能利用率却仅为64.25%
而就在上个月,我国多晶硅产量10.38万吨,环比减少22.10%。硅业分会预计,2025年1月多晶硅产量预估将跌落至10万吨以下,并将环比再降约5%。
装置产能在1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开工率仅42.26%,较上月有明显地较大幅度下滑。
去年,光伏行业“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均严重承压,且时间跨度长达几个季度。
5月份,多晶硅价格就已首次跌破现金成本,二三季度硅料厂商业绩普遍陷入亏损。
事实上,硅料行业龙头联合自律性减产的共识在去年第三季度便曾初步达成。不过,价格相对回暖的多晶硅还是在11月份再度迎来下跌。
本轮头部企业减产加之下游主动补库的强烈挺价意愿表达下,市场也很快给出了反应。
客观而言,相关企业在过去几个季度的亏损已经几乎“拼光”手头积蓄。较之维持市场占有率,合伙赚钱才是唯一出路。
这一点并不仅作用于硅料企业,纵观去年光伏产业各环节价格相继触底的惨烈境况,光伏产业链上下“低开工+去库存”的趋势已相当明显,“挺价”已成大势所趋。
以硅片环节为例,去年8月底,隆基绿能、TCL中环两大光伏龙头就曾相继宣布逆势上调硅片价格,并外界表示,此次调价旨在通过价格调整推动行业走出低价竞争泥潭,回归健康竞争环境。
据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硅片厂商排产持续处于低位,两家一线企业开工率分别维持在60%和55%,一体化企业开工率维持在60%-80%之间,其余企业开工率维持在40%-80%之间。
不过,尽管价格支撑性较强,但由于下游即将步入假期,硅片上涨幅度仍将受限。
电池片环节情况与之相类似,过去两周,光伏电池片头部厂商大幅减产,电池片排产环比下行约16%-17%,价格则迎来持续上涨。
在此背景之下,光伏产业价格最大的不确定性,反而有可能出现在组件环节。
一方面,组件企业数量众多,很难形成如隆基、TCL中环联合挺价以及通威、大全共同减产这样的统一意见。
另一方面,光伏行业“出清”仍未完全结束,企业近身肉搏的竞争态度依旧强烈。
尽管去年10月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就曾发文疾呼,光伏组件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并同时开出了0.68元/W的最低成本价格参考。然而从近期招投标情况来看,仍不乏有企业报出更低价格以求谋得优势。
考虑到国内市场当前仍处传统淡季,光伏价格的未来走向仍有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