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年男人,流行去户外找自己
最近的中年男人,流行去户外找自己
近年来,以飞盘、露营等休闲类户外运动出圈为标志,户外运动的热潮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而当下,这股热潮正逐渐成为城市中年男性追捧的生活方式。据统计,有86%的中年男性参与户外运动,其中定期参与户外活动的比例更是高达66.2%。
从个人故事看中年男性的户外运动热潮
6年前,40岁的刘俊业决定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挑战自我,选择徒步前往“户外徒步者的天堂”——武功山。他从广州出发,历经600多公里的路程,到达了这座被誉为“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的地方。
他特意在商店里买了一整套昂贵的户外装备,但登山后才发现准备不足,多数昂贵的装备成了累赘。越往上走体力消耗得越快,而大山里变幻莫测的气候也让他一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幸运的是,刘俊业遇到了一群同样来此徒步的人,在同行人的帮助鼓励下,他最终在自己40岁的那一天成功登顶,完成了三天两夜的徒步初体验。
虽然没有看到徐霞客笔下“百崖丛峙回环,高下不一,凹凸掩映,如门如阙,如幛如楼,直坠壑底,皆密树蒙茸,平铺其下,然雾犹时时笼罩,及身至其侧,雾复倏开”的美景,但看着连绵的高山草甸,刘俊业已心满意足,城市里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得到释放。
从那以后,刘俊业身体里的徒步细胞被激活,慢慢开始了“每周一山”的徒步之旅,并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获得不少朋友的点赞评论。6年时间,他已经走过了百条徒步线路,最有成就感的是,他把全家人都拉入了徒步的行列。
数据印证:中年男性是户外运动的主力军
刘俊业的故事并非个例。2022年发布的《中国新城市户外运动产业报告》显示,消费水平高、付费意愿高的80后在新城市户外运动的参与占比达到了41.6%,位列所有年龄段首位。此外,《2022年户外露营消费趋势洞察报告》表明,36—55岁的用户是露营的最忠实爱好者,时下最时髦的度假方式,中年群体可没有放过。
户外穿搭、运动鞋服、野外装备……总容易被忽视的“中年”,在这里都是“主力军”,他们更加追求品质与低调。甚至被不少人调侃,在社交网络上,中年大妈有“广场舞”,中年大叔有“户外运动”。
马蜂窝数据显示,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露营、漂流、滑雪、徒步、赶海一直稳居户外活动热搜榜前5,成为人们关注度最高的运动。
户外运动在中年男性中爆火的原因
户外运动在中年男性中突然爆火,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进入3000-5000美元阶段以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呈现休闲化的特征,主要表现是消费脱物化,即人们对传统的以物质产品为主导的消费需求开始下降,而对以精神产品为主导的消费需求逐渐上升。
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根据人均GDP与户外运动间关联,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开始流行。
对于普通中年男人来说,户外运动的意义在于“净化心灵”和“挑战自己”。360创始人周鸿祎曾在2022年某财经论坛上一言以蔽之:马拉松就是中年男人的广场舞。“它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我问过很多跑马拉松的企业家,为什么要跑步,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觉得自己年轻。我跑不了马拉松,我就去攀岩。人生如果一直有目标、有事干,你就不会花时间天天去想,自己是不是老了、无用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吧。”
路跑被视为户外运动的代名词,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中国路跑爱好者数量目前已经超过3000万人。
此外,在消费主义的塑造下,户外运动成为一项高档的爱好。根据社会学名著《景观社会》的说法,在消费社会里,人的身份主要是通过消费来定义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概是最好的解释。
户外运动的风险与挑战
山里,谷里,草地上,溪流边……这几年,人们能明显感受到涌入这些地方徒步、露营、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几位好友,在网上找好路线,便开始同行。有的是交了一两百块的报名费参加比赛。
大量户外俱乐部应运而生,在助力户外运动“破圈”的同时,也在带着安全隐患失序发展。近一个月内,媒体就报道了超7起类似事故:“一驴友陵水探险迷路被困深山获救”、“厦门一男子爬山探险,被300斤巨石压住脚”、“驴友深山徒步探险不慎坠崖”、“江西21岁学生秦岭探险遇难”、“女子‘反穿’武功山失温遇难”、“穿越贡嘎山遇险,一人获救一人身亡”、“4人攀登洛日依甲山,初步判断1人已遇难”……
更引人关注的是6月初的那场事故,两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野外溪流时落水身亡。其中一人是当地资深户外爱好者,也是那次徒步活动的领队。网上流传的视频记录了他们被激流冲走的过程,有专业人士指出,两人渡溪时的疏忽大意和不专业操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根据《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受伤320人,死亡156人,失踪26人。
刘泽第一次结伴登山就差一点发生意外,虽然找了资深的领队,但刘泽在登山的过程中,脚崴了,只带了两瓶水也早已喝光,渴得“快脱水了”。同伴中还有人摔倒、刮伤。等到下山时,天气也突变,电闪雷鸣,被大雨淋了一个小时,浑身湿透,比起原计划,返程时间晚了近6个小时。
追究事故原因,除了供给侧的不成熟,户外参与者群体的经验和自我认知不足是造成事故的一大原因。“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户外急救知识都没有掌握。”中国登山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资格户外教师欧阳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如在户外运动中,发生的中暑,我们应该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和电解质 、物理降温。一旦失温,应停止活动或紧急扎营,换下湿冷衣物,替换保暖干燥衣物,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切勿按摩四肢。此外,户外路面崎岖,摔伤、扭伤等创伤也比较常见,应做好充分热身,提前准备出血、肌肉骨骼伤的相关急救用品,如纱布、绷带、三角巾、创可贴、碘伏、专治跌打损伤的活络油等很关键。
户外医学:亟待发展的新兴领域
户外运动的火爆,除了其自身独特魅力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得益于是户外运动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2022年至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多次印发促进体育产业及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对户外运动设施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为未来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户外运动下伴随而生的“户外医学”在我国还基本属于空白。据39深呼吸了解,“户外医学”(wilderness medicine),是“在偏远地区提供紧急救护”为根本宗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偏远地区从事远足、攀登、皮划艇等潜在危险的活动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该领域的主要重点是对在这些环境中发生的急性伤害或疾病进行评估、确定优先级、初步治疗以及对受害者进行紧急转运。
在国外,由于户外运动开展较早,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国内,“户外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尚处于起步状态,户外运动医疗急救的保障机制也还没有成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也是国际旅行医学学会会员和认证医师,他认为,随着国内户外运动的快速发展,户外医疗救援保障需要建立起来,从户外伤病的救治到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围绕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的各方面都需要补课。也只有这样,户外运动产业才能获得更健康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