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肇事逃逸的判定標準:如何界定逃逸行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肇事逃逸的判定標準:如何界定逃逸行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law-f175.com/law-advice/2624/

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紧张和慌乱,在这种情况下,驾驶人如何处理事故后的行为成为决定其是否构成肇事逃逸罪的关键。本文将根据法条规定和实务判例,详细解析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帮助驾驶人理解和遵守法律,保障自身权益。

一、肇事逃逸罪的法律基础与立法目的

肇事逃逸罪是根据刑法第185条之4设立的,属于“抽象危险犯”。这意味着,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即使没有具体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可以成立犯罪。立法者设立此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加强救护,减少被害人之死伤,促使驾驶人在肇事後能对被害人即時救護”,并课以肇事者在场及救護的义务。

肇事逃逸罪所保护的法益不仅限于道路交通安全,还包括立即对车祸受伤人员进行救护和求援的行动,以减轻受伤程度。此外,这一罪名还涵盖了厘清肇事责任归属和确保被害人民事求偿权的功能。因此,肇事逃逸罪兼顾了社会与个人权益的重叠性保障。

二、什么行为构成“逃逸”?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

根据最高法院的相关判決(如105年度台上字第783號、104年度台上字第2570號),“逃逸”的行为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未等待警方到場處理

發生交通事故後,駕駛人有義務停留在現場,等待警方到場進行處理。如果駕駛人未等警方到場便自行離去,即使之後又折返現場,也可能被認定為肇事逃逸。這是因為,駕駛人在離開現場的瞬間,已經具備了逃逸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行為。

2.未獲得他方人員同意離開現場

如果事故涉及其他車輛或行人,駕駛人應與對方協商,並取得對方同意後方可離開現場。如果駕駛人在未經對方同意的情況下擅自離去,即便沒有明顯的傷亡情況,仍可能構成逃逸行為。

3.未留下可以聯繫的資料

即使駕駛人因為某些原因必須離開現場,例如去尋求緊急救援,駕駛人也應該在現場留下自己的聯繫資料,以便警方或其他當事人能夠聯繫。如果駕駛人未留下任何聯繫方式便離開現場,這樣的行為同樣可能被視為逃逸。

4.離開現場後未表明肇事身分

有些駕駛人可能在事故發生後因為慌亂或其他原因短暫離開現場,之後折返。然而,如果駕駛人在返回現場後未主動表明自己是肇事者,並履行必要的法律義務,這樣的行為依然構成逃逸。法律要求駕駛人在事故發生後不僅要停留在現場,還要主動表明自己的肇事身分並配合調查。

三、肇事逃逸罪的法律後果與刑罰規範

根據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逃逸罪的刑罰根據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有所不同:

1.致人傷害而逃逸者

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是針對事故中造成人員受傷後,駕駛人選擇逃逸的情況。法律設立這一刑罰的目的在於促使駕駛人在事故發生後立即提供救助,減少受害人的傷害程度。

2.致人於死或重傷而逃逸者

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事故導致他人死亡或重傷,駕駛人逃逸的行為則被視為更為嚴重的犯罪,應當接受更嚴厲的刑罰。

3.無過失的情形下的減輕或免除刑罰

法律規定,若駕駛人在事故中無過失,但仍然選擇逃逸,法院可根據具體情況減輕或免除其刑罰。這一條款的設置符合憲法中的罪刑相當原則,旨在保護駕駛人在非故意或非過失情形下的合法權益。

四、如何避免肇事逃逸的誤解與法律風險

1.發生事故後的正確行為

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駕駛人應該立即停車,確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無論事故看起來多麼輕微,都應該撥打110報警,並等待警方到場處理。這是避免被指控為肇事逃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步驟。

2.與對方交換聯絡資訊

在事故發生後,應與其他當事人交換聯絡方式,並確認對方是否需要立即就醫或其他幫助。如果雙方同意不再追究,應該在現場達成書面和解協議,以避免日後的法律糾紛。

3.保持現場並提供協助

在警方到場之前,駕駛人應保持事故現場原狀,不隨意移動車輛或其他物品。如果有受傷者,應立即提供必要的救助,並等候救護人員的到來。

4.法律諮詢與專業指導

如果對事故的法律處理不確定,應該立即尋求專業律師的幫助。律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提供專業建議,確保您的行為符合法律規範,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五、結論:理解與遵守肇事逃逸罪的法律規範

肇事逃逸罪是一項嚴重的刑事罪行,其核心在於駕駛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的行為表現。無論事故結果如何,駕駛人在事故後的第一時間應該停車、報警、提供必要的協助,並與其他當事人保持溝通,這是避免構成肇事逃逸罪的關鍵。

透過本文的詳細解析,希望能幫助駕駛人更好地理解肇事逃逸罪的法律規範,並在日常駕駛中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身與他人的安全。同時,駕駛人應意識到,無論何時何地,法律都要求我們對他人的生命和財產負責,這不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底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