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研发效能度量体系:一张图看懂“研发界的体检报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研发效能度量体系:一张图看懂“研发界的体检报告”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qq_35010191/article/details/145609722

研发效能度量体系就像是给研发团队做的“全身检查”,从需求到发布,每个环节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接下来,咱们就用轻松的方式,把这张图里的干货全挖出来!

第一部分:需求——“想法的起点”

需求阶段就像是在问:“我们要造啥?” 这里的指标包括:

  • 需求概览: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到底要干啥?”的总结。
  • 需求类型分布:需求也有“门派”?没错,有些是功能需求,有些是性能需求,看看哪一类需求最多。
  • 迭代分布:需求是怎么分批次“投喂”给开发团队的?这决定了开发节奏。
  • 需求按人分布:谁接了最多的“锅”?看看团队里谁是最忙的蜜蜂。
  • 状态停留时长:需求在每个阶段“躺平”了多久?时间太长可能要“催一催”。
  • 需求工时统计:从“出生”到“完成”,需求的“人生历程”花了多少时间。

第二部分:开发——“代码的战场”

开发阶段是程序员们的“主战场”,这里的指标直接决定了代码的“产量”和“质量”:

  • 代码提交频率:程序员们多久“交一次作业”?频率高说明大家干劲十足。
  • 代码合并次数:代码写完还得“合体”,看看团队协作有多紧密。
  • 代码提交量:每次提交了多少代码?是“大块头”还是“小而精”?

第三部分:测试——“找茬的环节”

测试阶段就是“找茬大赛”,看看代码里有多少“坑”:

  • 测试时长:测试团队花了多久“挖坑”?时间太长可能坑太多。
  • 测试用例通过率:代码通过了多少测试?通过率低的话,开发团队可能要“加班了”。
  • 测试燃尽图:测试问题的“消灭速度”如何?是“一路狂飙”还是“蜗牛爬行”?
  • 测试综合质量:测试结果的整体评价,代码质量的“晴雨表”。
  • 测试活跃度:测试团队有多“拼命”?活跃度高说明问题发现得快。
  • 自动化覆盖率:有多少测试是自动化的?自动化覆盖率高,测试效率“飞起来”。

第四部分:构建——“代码的变形记”

构建阶段是代码从“毛坯房”变成“精装房”的过程:

  • 构建频率:代码多久“变形”一次?频率高说明迭代快。
  • 构建成功率:每次构建都成功了吗?失败率高的话,可能是“地基不稳”。
  • 平均构建时长:构建一次花了多久?时间太长可能要“优化一下”。

第五部分:发布——“成品的诞生”

发布阶段是代码“见光”的时刻:

  • 发布频率:产品多久更新一次?频率高说明团队“很拼”。
  • 发布成功率:发布每次都成功吗?失败的话,可能是“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
  • 发布时长:从“待产”到“上线”花了多久?时间短说明流程高效。

最后一层:三大核心目标

  • 研发效率:团队干活有多快?效率高就是“人少活好”。
  • 产品质量:产品有多“靠谱”?质量高就是“用户点赞”。
  • 业务价值:研发成果对业务有多大帮助?价值高就是“老板开心”。

底层支持:团队和个人的“神器”

  • 团队视图:整个团队的表现一目了然,谁是“扛把子”一清二楚。
  • 个人视图:每个人的表现如何?是“拼命三郎”还是“摸鱼高手”?
  • 报表查询:数据不够直观?报表来帮忙,直接“对症下药”。
  • 可视化图表:数据太复杂?图表来救场,一眼看懂“研发全景”。

总结

这张研发效能度量体系图,就像是给研发团队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从需求到发布,每个环节都有“健康指标”,帮助团队发现问题、优化流程。无论是“代码狂魔”还是“测试达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战场数据”。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能对研发效能有更深的理解,顺便也能在工作中“卷”得更有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