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6月24日,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命名交付,并将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承担科考任务。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隶属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是中国船舶广船国际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
“极地”号全长89.95米、型宽17.8米、设计航速15海里每小时,可以满足无限航区航行需求,总吨位4600吨,续航力为14000海里,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极地”号总设计师蔡睿眸表示,“极地”号冬季可航行于黄海、渤海海域破冰,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视、海水测量以及兼顾冰区救助,夏季可进行极地和深远海调查。
满足多层次需求 完善我国冰区科考体系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为PC6级别,船艏可破0.8~1米的当年冰,破冰能力是极地科考船的基础。当一艘极地科考船在海上航行时,它所遇到的冰层按航区内海冰冰龄、厚度、强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当年冰与多年冰。当年冰是指当年冰龄层冰厚度不超过1.2米,海冰强度相对较弱。多年冰为两年及两年以上冰龄,层冰厚度最大可达3米以上,海冰强度高。
在设计吃水、电力推进全功率时,“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1米厚的当年冰中破冰航速能够达到2节,即破冰航行过程中该船每小时可行进3.704公里。在破冰作业时,船艏受到集中载荷的作用,靠船体自身重量或高冲击力劈开冰层进行破冰。
“极地”号采用的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船舶设计理念。同时,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雪龙”号、“雪龙2”号的经验,设计初衷是为满足更加多层次的科考任务需求。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成功交付说明我国通过破冰需求的高、中、低搭配,自主构建了完整可靠的科考平台,标志着我国把整个冰区的科考体系,向着系列化、多样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能够承担大气、海冰等综合调查观测研究任务
“极地”号交付后,还将同时搭载无人机、无人船、水下自主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依托我国自主卫星网络系统,具备空、天、海、冰、潜综合一体化的科考能力,能够同步完成大气、海冰、水体、地球物理等环境的综合调查观测研究任务。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是一艘性能优越的科考船,船舶采用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并配备一个槽道式侧推和DP1动力定位系统,这使得该船在航行、靠泊及开展科学调查时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在0至最大航速范围可实现无级变速。
同时,它也是一艘极其安静的科学考察船,船舶配备减摇系统,船上室内噪声控制满足1级标准要求,即最高噪声不高于55分贝。
据了解,“极地”号交付后,将主要服务于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的综合调查观测研究任务,具备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能力,助力我国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